【廿四節氣:處暑】易「秋乏」疲倦又渴睡 中醫推介2款湯水糖水清熱潤肺
今日(8月23日)是廿四節氣的「處暑」。註冊中醫師蔡雅瑤表示,「處暑」屬於一個秋天的節氣,秋天相對應的腑臟就是肺部,所以要特別關注呼吸系統的問題,例如哮喘、氣管炎等。她又表示,秋天時人們較易出現「秋乏」,即是會覺得疲倦、身體困重、經常覺得眼睏,建議大家可多進食一些清涼、生津的食物、以及做一些穴位按摩。
「處暑」的「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處暑即表示暑氣將退伏而潛處。這時氣溫會慢慢下降,雨量逐漸減少,早晚溫涼,但中午氣溫仍然很高。秋季名義上已經來臨,但暑氣仍未完全消退,俗稱「爭秋奪暑」。
蔡雅瑤醫師表示,秋天對應到人體的肺臟,而秋天亦有燥邪,耗損人體津液,影響肺臟,故此時應注意肺臟的保養,以防呼吸系統疾病,例如支氣管過敏、哮喘等。同時亦要保充足夠水份,不要因為日照時炎熱而忘記晚上有涼感的時候,須要注意保暖。平日亦應早睡早起,因為早睡可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
而肺主皮毛,俗語有話「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處暑後還要流汗十八天之後,才會開始感受秋意。初秋燥邪尚未明顯,但夏天的濕氣仍餘留在人體中,此時「毛孔」的疏泄特別重要,否則夏天遺留下的暑氣濕邪就會停留在體內,甚至會引起進一步的濕邪症狀。加上「處暑」後,濕度漸漸開始下降,空氣慢慢變得乾燥,皮膚亦會跟因而出現乾燥缺水問題,因此要做好皮膚的保濕工作。而肺與大腸為表里經,亦都要注意乾燥天氣會影響腸臟,腸臟缺乏濕潤會令排便變得困。蔡雅瑤醫師建議此時要多飲水,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蔡雅瑤醫師又指,秋季宜養「收」,主七情中的「悲」,此時應收斂神氣、保持平淡、安寧心神,使情志與秋收相應。平時宜克制情緒,遇事要冷靜,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
「處暑」後易有「秋乏」的情況出現?
蔡雅瑤醫師解釋,「秋乏」即感到四肢乏力、容易昏昏欲睡、眼睏等,處暑正處於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雖已立秋,但於夏天累積的暑濕之氣未被秋氣完全驅散,這些殘留的暑濕之邪最易傷脾,造成「暑濕困脾」容易令身體感到疲乏。在中醫學來說,「秋乏」是體內恢復陰陽平衡的過渡性的現象。
「處暑」後,飲食上有何注意地方?
處暑屬於早秋時間,飲食應以甘平為主 多食水果蔬菜,要忌吃辛辣、煎炸食物,和韭菜、蒜、蔥、八角等 以免加重秋燥。平日建議可進食銀耳、百合、蓮子、蜂蜜、海帶、豆類等食品,以起到調養身心的作用。另外,中醫有「五臟配五色」之說,肺與白色相配,白色食物偏寒涼,可滋陰潤燥、養肺。常見的食物中有白蘿蔔、白菜、白木耳、杏仁、山藥、茯苓、百合、白芍等,亦可以多吃寒涼多汁的蔬菜水果,如梨、葡萄、馬蹄、甘蔗、柑橘、柿子、羅漢果等,不但有利於補充維生素,還能補充水分的攝入。
穴位按摩紓緩呼吸系統不適、提神醒腦
一、針對呼吸系統,舒緩秋燥引起的呼吸系統問題:
1. 定喘穴
位置:背部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半隻拇指闊)
功效: 能止咳平喘,治療哮喘、咳嗽、支氣管炎特別有效
2. 天突穴
位置:頸前正中線,胸骨上窩中央
功效:平喘、利氣,亦能治療喉嚨痛、哮喘與咳嗽
二、針對秋乏,提神醒腦:
1. 太陽穴
位置:於眉梢與眼外角連線中點,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功效:提神、緩解眼睛疲勞,特別適合需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的人
2. 風池穴
位置:於項部枕骨之下兩側,雙手置於耳後,掌心向內,指尖朝上,四指輕扶頭兩側,大拇指指腹位置的穴位
功效:除可提神外,還能緩解肩頸疲勞
處暑湯水:羅漢果紅蘿蔔馬蹄粟米湯 | |
材料 | 紅蘿蔔1條、粟米2條、羅漢果2個、馬蹄8-10粒、蜜棗2粒、鹽適量、水2公升 |
做法 | 1. 將紅蘿蔔清洗去皮切小件 2. 粟米洗淨切件 3. 羅漢果洗淨破開 4. 馬蹄去皮,浸水備用 5. 將所有材料放入煲內,同放2公升水 6. 大火煲滾後轉中火,再煮30分鐘 7. 最後按喜好放入適量鹽調味即可 |
功效 | 羅漢果:生津止渴、清熱潤肺 紅蘿蔔:抗老化、護目 粟米:健脾、促進腸胃蠕動 馬蹄:清熱生津、清肺化痰 |
處暑糖水:雪耳雪梨糖水 | |
材料 | 雪耳1朵、雪梨1個、紅棗5-8粒、南北杏少許、冰糖/蜂蜜按喜好、水1公升 |
做法 | 1. 將雪耳清洗浸泡至發大(約半小時) 2. 剪去黃色硬的部分,再撕開成小塊,瀝乾水備用 3. 紅棗浸軟後剪開去核 4. 雪梨洗淨皮去蒂去芯,切粒備用 5. 將材料放入煲內,同放1公升水 6. 大火煲滾後轉小火,再煮30分鐘 7. 最後按喜好放入冰糖調味即可 |
功效 | 雪耳:美顏潤膚、滋潤肺部 雪梨:清熱潤肺、生津止咳 |
廿四節氣系列:
Text: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Source:註冊中醫師蔡雅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