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糖尿病預防】食低GI食物就能控糖?美史丹福大學研究:血糖反應因人而異、35%亞洲人對米飯最敏感!

【糖尿病預防】食低GI食物就能控糖?美史丹福大學研究:血糖反應因人而異、35%亞洲人對米飯最敏感!

健康資訊 醫療新聞
By Pinky on 16 Jul 2025
Digital Content Writer
A sad soul can be just as lethal as a germ.

要預防糖尿病,許多人會以為只要進食低GI(升糖指數)食物就能好好管理血糖。 然而,這項傳統認知或許將被顛覆!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帶來突破性結果,指出健康飲食不僅是看食物的GI值,原來個人體質、國籍,甚至身體狀況,都會顯著影響同一食物在體內的升糖波幅,揭示了「個人化營養」的重要性!

要預防糖尿病,許多人會以為只要進食低GI(升糖指數)食物就能好好管理血糖。

史丹福研究:血糖反應因人而異 35%亞洲人對米飯最敏感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的最新研究指出,餐後血糖反應因人而異。 研究團隊透過連續血糖監測儀(CGM)追蹤55名健康受試者攝取7種標準碳水化合物後的反應,發現不同人對相同食物的血糖波動差異極大。 這項研究顛覆了傳統對GI值的認知,證實血糖反應會因個人體質而異,傳統的升糖指數(GI值)排行榜已不能作為健康飲食的唯一標準。

研究結果顯示:

  • 35%的受試者對米飯的血糖反應最強烈,這類人士以亞洲人居多。
  • 24%對麵包最敏感,常見於高血壓族群。
  • 22%則對提子(葡萄)反應最大,但研究發現他們其實是胰島素敏感者(即細胞能有效利用葡萄糖,患糖尿病機率最低)。
  • 僅少數人對薯仔或意大利麵有劇烈反應。
  • 幾乎沒有人對豆類或混合莓果產生強烈血糖波動。

警惕!「薯仔敏感者」糖尿病風險較高

研究團隊發現,這些血糖反應差異與個人的代謝特徵密切相關。 對薯仔敏感的人,大多數具有胰島素抗性的體質,且體內β細胞功能較差,日後患上糖尿病的風險較高。 反之,那些對葡萄血糖波動最大的人,其實是胰島素敏感者,代表他們的細胞能夠有效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維持血糖穩定,進而降低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