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扁平足】容易跌倒、鞋跟內側蝕得快?分析扁平足3大類型

【扁平足】容易跌倒、鞋跟內側蝕得快?分析扁平足3大類型

醫學專科 骨科及運動醫學
By Giann on 01 Nov 2019
Deputy Managing Editor

腳部健康是人們較為忽略的部分,但原來腳部出現問題也會誘發腰部、脊椎等痛症,實在不能看輕。扁平足就是十分普遍的足踝問題,但在香港暫時沒有正式統計受影響人數,而台灣平均每年20萬新生兒當中,約有8000名孩子是小兒扁平足,約佔4%。

生理性扁平足在幼童中甚為常見,2至8歲是足弓發育的時期。

扁平足,就是足部站立時,內側腳弓消失,腳底的拱橋呈現扁平的情形。生理性扁平足在幼童中甚為常見,2至8歲是足弓發育的時期。8歲以後,隨著足弓發育完成,一般情況便會大大改善。

足弓是用作承托步行時身體的重量,由肌腱、肌肉、骨互相協調,避震及平衡身體,才能支持身體。扁平足有3種類型,包括:

一. 柔性扁平足
這是最常見的類型之一。當足部提起時足弓會有拱形,但站立時拱形會消失。

二. 半柔性扁平足
當足部提起或站立時没有太大的拱形。然而,與柔性扁平足比較,其足弓在站立時會變得更扁平。

三. 剛性扁平足
足部不論提起或站立時都没有呈現拱形。

患有扁平足的小朋友於平常的活動中,並不會有特別的症狀發生。但長期下來,扁平足會使足部較易產生疼痛及疲勞。

患有扁平足的小朋友於平常的活動中,並不會有特別的症狀發生。但長期下來,扁平足會使足部較易產生疼痛及疲勞。

所以患扁平足的小朋友可能會有以下的情況:
– 年幼時走路容易跌倒,不愛走路,及經常要抱。
– 鞋跟內側比較蝕得快。
– 易生腳繭

扁平足的徵兆和症狀:
– 痛楚因為活動而變得更糟
– 腳底板痛(也稱為足底筋膜炎)
– 不斷增加的疼痛感
– 腰痛
– 膝關節疼痛
– 髋關節疼痛
– 脛前疼痛
– 腳痛
– 踝關節疼痛和/或小腿疼痛
– 雙腳在長時間的體育運動或站立時感到虛弱和疲憊

扁平足的其一成因是胎兒在出生時受到胎壓擠迫而外翻,以及基因遺傳等可能性。

日本暢銷十年的健康書籍《百歳まで歩く(暫譯:到一百歲都能走)》的作者,資深物理治療師田中尚喜表示,現代社會由於交通工具發達且室內娛樂豐富,日本小學生每2個人就有1個人有腳趾浮起、足弓塌陷等輕重不一的扁平足問題。

而扁平足的成因除了胎兒在出生時受到胎壓擠迫而外翻,以及基因遺傳等可能性外,其他後天性的成因則主要可以歸類為以下三種:

一. 走路姿勢不正確
走路姿勢如果不正確會容易造成大腿內側內轉肌及小腿肚肌肉鬆弛,如此一來就會加重腳掌跟膝關節的負擔,不但容易造成膝關節炎也會同時壓低足弓。
此外,大腿肚的肌肉也會因為緊繃而拉扯骨盆後傾,這會使得我們站立時重心放在腳跟,腳趾自然浮起不貼地,足弓也就無法正確避震。

二. 運動量嚴重不足
運動量嚴重不足除了會讓上述的三處肌肉累積代謝廢物而緊緊縮成一團之外,也會讓我們在站立時雙腿不斷顫抖,如此一來腳底為了站得更穩就會以更大面積來貼平地面。

三. 老化肌力流失
如果每天都有走路運動的話,正常來說至少要到80歲,下半身肌力才會退化到足弓可能塌陷的程度,但是現代人交通工具發達,也使得扁平足人口增長得更快。

做一些足部小肌肉運動,例如用腳趾去抓地上的毛巾或筆等,有助減低因扁平足而引起的不適。

本港衞生署資料指,扁平足通常不需要治療,日常活動可以和一般同學一樣,例如跑步和其他運動。做一些足部小肌肉運動,例如用腳趾去抓地上的毛巾或筆等,有助減低因扁平足而引起的不適。而有症狀的扁平足患者,例如感到腳痛或小腿肌肉酸痛,便應尋求醫護人員協助。為學童選擇鞋子時,應選擇適合尺寸及透氣的皮鞋,鞋底可承托足弓及最好有防滑及吸震功能。

Text : UrbanLife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