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節氣:大暑】易脾胃受困、食慾不振 中醫推介7款食物+2大穴位消暑健脾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其中一個,亦都是到了夏天最後的一個節氣。「大暑」時天氣甚烈於「小暑」,炎熱至極。也是喜溫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註冊中醫師方慶林表示,亦有人稱「大暑」為「伏夏」,「伏」是潛伏的意思。她解釋,在中醫角度,有一個概念叫做「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大暑」正正在「中伏」前後的時間。在這段時節,除了溫度高,濕氣亦十分重,「這段時間會看到大雨,以及行雷閃電」
「大暑」前後腸胃功能較差
方醫師表示,通常在「大暑」時節的前後,人的腸胃功能會較為薄弱。加上天氣很熱,人們喜歡進食冰涼的食物,達消暑之效。但其實這個飲食習慣,均會削弱脾胃功能,令人較易出現食慾不振、腸胃覺得頂著、食飯後會覺得飽飽滯滯,甚至肚痾、腹瀉。
「冬病夏治」
「冬治」即是在冬季容易發生的疾病,或是在冬季容易出現的症狀,在夏天透過一些治療、手法,達到一個在冬天的時候,減少發病或減輕症狀。而冬天常見的症狀包括感冒、氣管問題、哮喘、鼻敏感或是一些手腳冰冷、怕冷的情況。中醫亦有一個叫做天灸的療法,會在三伏天前後的日子進行,亦即是大暑前後。醫師會使用一些辛溫助陽嘅藥物,貼在特定的穴位上,以保人體的陽氣,調節內臟的功能,同時調節我們的經絡,以預防疾病的發生、減少不適的症狀。
「大暑」前後飲食宜清淡
方醫師建議,在這段時節,盡量少吃一些冰凍的食品。由於「大暑」天氣較熱,人會出汗較多,出汗的時候,仍在吃一些冰涼的食物,會一下子令毛孔很快收縮,令出汗出得不順暢,久而久之令到身體有毛病發生,最容易見到皮膚痕癢,或者加重濕疹的症狀,甚至影響我們脾胃的功能,導致出現肚瀉或肚痛。亦宜減少進食一些肥膩、熱氣、煎炸的食物,同時間亦要補充身體水份,進食一些新鮮蔬果、多吃一些健脾、去濕、補氣養陰的食物,例如蓮子、百合、薏米、冬瓜、苦瓜。
兩個穴位按摩助健脾消食
1. 中脘穴
肚臍正上方放一隻手掌,四吋左右,上方位置就是中脘穴。這個穴位有健脾消食的功效,同時能對腸胃、消化功能有保健之效。
2. 陰陵泉
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這個穴位屬於足太陰脾經,有運中焦、健脾利濕、和胃消暑之效。
方醫師建議,按摩兩個穴位時,可以順時針按,30圈左右,按2至3分鐘,一天按1至1次,就會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
方醫師亦推介一個粥品和一個飲品予大家,分別是綠豆薏米芡實粥,以及蜂蜜苦瓜汁。
大暑粥品:綠豆薏仁芡實粥 | |
材料 | 綠豆30克、薏仁20克、芡實20克、小米50克、冰糖適量、水適量 |
做法 | 1. 綠豆、薏仁、芡實提前洗淨,浸泡一小時 2. 與小米 一起放進煲內 3. 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約一小時 4. 最後加入冰糖調味便可 |
功效 | 消暑利濕、健脾養胃、適合暑濕互結、脾胃虛弱之人 |
大暑果汁:蜂蜜苦瓜汁 | |
材料 | 苦瓜1條、蜂蜜1匙、開水200毫升 |
做法 | 1. 洗淨苦瓜,去瓤切塊 2. 放入攪拌機內,加入200毫升水 3 . 再加入蜂蜜打成汁便可 |
功效 | 清熱消暑、生津明目 |
廿四節氣系列:
Text: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Source:註冊中醫師方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