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風起食大閘蟹】中醫拆解4大食用禁忌!4個部位含菌/寄生蟲切勿食用(附食療解寒秘訣)
秋風起,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閘蟹季節。金黃的蟹膏、鮮甜的蟹肉,令人垂涎三尺。然而,大閘蟹並非人人皆宜。註冊中醫師劉芷寧指出,大閘蟹在中醫角度屬性寒涼 ,胡亂進食或過量,容易引致腸胃不適,甚至誘發敏感 。

大閘蟹性寒 4類人士忌食
劉芷寧中醫師解釋,大閘蟹性寒、味鹹 。進食性質寒涼的食物,容易刺激脾胃,妨礙消化功能,導致「寒濕困脾」。因此,以下幾類人士在食用時必須格外小心,甚至應盡量避免:
- 脾胃虛弱或陽虛者: 這類人士體質偏寒,食蟹必須要有節制,不可過量或過於頻繁 。
- 皮膚病患者: 蟹屬於「發物」,是臨床上容易致敏的食物 。食蟹後有機會引發皮膚敏感或蕁麻疹(風癩),濕疹患者尤其需要留意 。
- 感冒患者: 凡正值感冒期間,應避免食蟹 。
- 女士及孕婦: 正在月經期間的女士,以及懷孕的婦女,均應盡量避免食蟹 。
劉醫師補充,對身體狀況基本正常的大部份人而言,一星期食1至2隻蟹,應該不會有甚麼大問題 。
4大「高危」部位含菌藏污、切勿食用
劉醫師強調,享受大閘蟹時,有4個部位必須徹底清除,切勿食用 :
- 蟹胃: 位於蟹蓋中間,呈三角錐形。此處容易含有不潔物及大量細菌,可致腸胃不適 。
- 蟹心: 位於蟹身中間,呈六角形的片狀物。此乃蟹性大寒之處 。
- 蟹腮: 打開蟹蓋後,位於左右兩排對稱的蟹肺,容易含有大量寄生蟲 。
- 蟹腸: 位於蟹肚臍(蟹奄)部分,藏有許多排泄物 。
食用禁忌:切忌與柿同食
劉醫師亦提醒一個重要的食用禁忌。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蟹是不可與柿同食的 。兩者同吃,容易強烈刺激腸胃,引致腹痛、嘔吐等嚴重不適 。
- 解寒有法:紫蘇葉、生薑是關鍵 若因進食大閘蟹而感到腸胃不適,常見症狀包括腹脹、胃痛、腹痛、大便稀溏、食欲不振或嘔吐等 。要中和蟹的寒性,劉醫師提供了幾個「解寒」貼士:
- 烹煮時: 可加入性味辛溫的紫蘇葉同煮,紫蘇能解魚蟹毒 。
- 進食時: 可醮上加入薑絲的醋 。生薑本身具有驅寒、暖胃的功效,能減低蟹帶來的寒性 。
- 食後不適: 可飲用生薑紅糖茶 。亦可用紫蘇葉及生薑煎水飲服,有助解蟹毒、行氣寬中,幫助消化並減少胃脹 。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