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乳癌警號】38歲媽媽確診2期乳癌 愛食1種水果惹禍 醫生:患乳癌風險增67%

【乳癌警號】38歲媽媽確診2期乳癌 愛食1種水果惹禍 醫生:患乳癌風險增67%

健康飲食 健康生活
By Daniel Lai on 07 Nov 2025

乳癌是本港女性的頭號癌症殺手,多年來穩居發病率榜首。近日,台灣一名 38 歲的年輕媽媽平日一向注重養生,卻在某天摸到乳房硬塊後確診二期乳癌。經追查其生活習慣,有外科醫生驚人地指出,這可能與她日常「經常大量吃水果」的習慣有關。

台灣一名 38 歲的年輕媽媽平日一向注重養生,卻在某天摸到乳房硬塊後確診二期乳癌。經追查其生活習慣,有外科醫生驚人地指出,這可能與她日常「經常大量吃水果」的習慣有關。

非高危族群 關鍵出自「醣類攝取過度」

台灣外科醫生陳榮堅在其專頁分享了這個特殊病例。這位 38 歲的媽媽既無家族病史,也無生育風險因子,工作環境亦遠離致癌輻射。但她偶爾摸到硬塊,檢查後確診為第二期乳癌。醫生深入了解其飲食習慣發現,她雖不吃甜點、不嗜甜,卻經常將大量水果當作養生方式來吃。

陳榮堅醫生指出,水果中的果糖同樣屬於碳水化合物(醣類)。他引用研究數據提醒,經常攝取碳水化合物的人,發生乳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 67%,而部分高果糖水果,其碳水化合物含量也相應很高。

陳榮堅醫生進一步列舉了數種應特別注意攝取量的常見水果,包括:西瓜、芒果、荔枝、龍眼和菠蘿。他指出,這些水果都屬於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對較高的類別。

長期「醣類過量」引發全身嚴重發炎

陳榮堅醫生解釋了這種飲食失衡可能導致癌變的機制。他強調,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醣類(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度時,會在身體多處引發嚴重的發炎反應。這種慢性發炎狀態,不僅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也可能提高胰臟癌、大腸癌等其他癌症的發生機率。

發炎反應與蛋白質不足的雙重傷害

癌症通常源於細胞再生時的變異。陳榮堅續指,當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造成全身發炎反應,若同時伴隨蛋白質攝取不足,便會導致飲食失衡。這種失衡會使新長出來的細胞發育異常,進而產生「怪異細胞」,即癌細胞。這種長期、慢性的發炎環境,為癌細胞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即使沒有家族遺傳因素,仍可能誘發癌症產生。

醫生忠告:均衡飲食勝過極端養生

陳榮堅醫生最後強調,過於偏頗的飲食對健康不利,提醒民眾不可因盲目追求某種「養生法」而矯枉過正。他建議,若想擁有健康的生活,應保持均衡飲食、良好睡眠、適度運動和減壓,並遠離肥胖。這才是真正能有效降低包括乳癌在內的多種疾病風險的健康之道。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