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症年輕化】15歲少女確診末期肝癌 醫生揭長期將1食物「當飯吃」成致病元兇
癌症年輕化趨勢令人擔憂,這很可能與日常飲食習慣有密切關聯。內地河南省鄭州市一名年僅 15 歲的中學生因右側腹部持續疼痛就醫。經檢查後,醫護人員驚訝發現其肝臟已出現巨大惡性腫瘤,腫瘤體積幾乎佔據整個肝臟的一半,確診末期肝癌!主治醫生李斌雖然排除了家族史因素,但強烈懷疑少女長期的不良飲食習慣是導致其罹癌的主要原因⋯⋯
Photo from 網上圖片
早餐竟是「包裝雞腿」長期吞食致癌物
醫生李斌詳細詢問後發現,這名少女平日習慣「零食當正餐吃」,熱愛泡麵、辣條等高油、高鹽、高糖的加工食品,並喜歡喝各種含糖飲料。更令人震驚的是,即使到入院後,醫生查房時發現她的早餐依然是包裝雞腿。醫生坦言,少女長期大量攝取高油、高鹽、高糖及含人工添加劑的零食與加工食品,可能因長期大量攝入防腐劑而致癌。
哈佛研究揭密:乙肝病毒與致癌物「共犯結構」
台灣基因醫生張家銘分享了哈佛大學研究團隊於 2025 年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揭示了肝癌背後可能隱藏著「共犯結構」。研究透過老鼠實驗證明,單純攜帶乙型肝炎病毒(HBV)並不會直接造成肝癌。然而,一旦病毒接觸到化學致癌物「二乙基亞硝胺」(DEN),整個免疫系統就會失控,最終導致癌細胞孳生。
日常飲食中5大致癌「亞硝胺」來源
張家銘指出,實驗用的 DEN 雖然是強致癌物,但與其結構相似的「亞硝胺」類物質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這些物質正是引發肝癌的關鍵:
- 加工肉品: 臘肉、貢丸、火腿、熱狗等常加「亞硝酸鹽」作防腐,遇高溫煎炸會產生亞硝胺。
- 香煙與二手煙: 香煙燃燒會釋放多種致癌亞硝胺。
- 燒烤焦黑處: 食物烤焦、煎炸冒煙時,胺類與硝酸鹽類反應也可能產生亞硝胺。
- 醃製蔬菜: 添加硝石的醃菜若保存不當,發酵過程會產生亞硝胺。
- 污染水源: 工業區或農藥污染地的水源,有時也可能檢出 DEN 或類似物質。
5招增強免疫系統,切斷「致癌連線」
張家銘建議,即使無法清除病毒,也應選擇不讓病毒與致癌物「搭上線」,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來降低罹癌風險:
- 徹底戒煙、避開二手煙。
- 減少加工肉品攝取,選擇標示「無添加亞硝酸鹽」的食物。
- 不吃烤焦、油炸過度的食物,不使用重覆油炸油。
- 多吃蔬果與抗氧化食材,如藍莓、綠茶、薑黃。
- 規律運動(每周 150 分鐘)、每天多睡 30 分鐘,讓肝臟獲得充分修復。
- 每餐少吃一條香腸、每天減少一杯含糖飲料,從細節處減少致癌物攝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