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過饑】餓過龍等於唔肚餓?長期肚餓會餓出病?醫生:易胃痛、生膽石
過於肚餓或會低血糖症狀 長期病患者不宜捱餓
身體的確有能力抵禦饑餓,明德國際醫院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王智滔指,有時餓了一段時間反而就不會再餓,是因為身體可以使用累積在體內的儲備:「我們身體不同器官,也是消耗身體血液中的葡萄糖提供能量。身體的儲備包括糖原,譬如肝和肌肉中的糖原,這些糖原會被身體分解為葡萄糖,可以供應為身體的能量,令肚餓感和其他低血糖症狀會減少。」
雖然身體似乎能夠「自行解決」飢餓感,但是王智滔不建議「餓過饑」後持續不進食:「因為如果我們不進食我們的血糖水平有可能降低,有人甚至會覺得頭痛、頭暈 、緊張、心跳加速、手震等。」餓過饑太久,會變成節食或斷食,特別是長期病患者,身體比較弱,或者腸胃有問題,吸收有問題的話,糖原儲備也會比較少,不進食的話身體會更容易出現問題。王智滔以糖尿病病人為例:「為避免血糖太大波動,糖尿病病人不宜『餓過饑』,因為某些糖尿病的口服藥物和胰島素其實是降低血糖,如果糖尿病病人不進食的話,血糖水平有可能過低,血糖過低會影響腦部運作,真的有可能有生命危險。」
小朋友、長者和孕婦也不應捱餓太久,王智滔解釋:「主要原因是,血糖差不多是我們大腦唯一的能源,小朋友長期不進食有機會影響腦部發育;長者方面,如果長者本身有腦退化,如果血糖過低會特別敏感;孕婦則會影響肚中的嬰兒。」
長期「餓過饑」易胃痛 嚴重者可生膽石
習慣了長期「餓過饑」,容易出現胃痛問題,因為即使不進食,胃部仍會照常分泌胃酸,王智滔說:「如果沒有食物中和胃酸,胃酸有可能會腐蝕胃黏膜,有可能產生胃痛、作嘔的癥狀。」胃部長期受到刺激,更有機會出現作嘔、嘔吐、吐血、大便黑色、長期胃酸倒流、吞嚥有問題或者吞嚥出現疼痛,甚至腹部劇痛,即使服藥也不能止痛,晚上更有機會痛醒,沒緣由下體重下降。「這些情況就要特別關注,盡早求醫。」
長期餓過饑,更會影響膽囊功能,王智滔解釋:「膽囊的作用是儲備肝分泌的液體,我們稱為膽汁,當我們進食時,有脂肪到十二指腸,膽囊就會收縮,膽汁就會從膽管到十二指腸幫助消化脂肪。長期不進食,膽囊就不需要收縮,入面的膽汁就不會排出來,它會一直濃縮,有機會產生結晶片,一直繼續濃縮,可以形成膽石。」出現膽石後,更會引起其他疾病,例如膽囊有可能發炎;膽石塞住膽管,有可能引致膽管炎;膽石塞住膽管和胰臟管的出口,可以形成胰臟炎。「這些不同炎症的癥狀,多數跟胃部有關,即是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痛,有些人連肩膊和背部也會疼痛。有時會作嘔、發燒、眼白會黃、尿液很深色、全身發癢,有這些癥狀時,也應該求醫。」
要解決「餓過饑」問題,其實可以簡單準備一些健康零食,在忙碌時充饑,王智滔說:「如果有時知道自己那天會特別忙碌的話,帶一些能量棒,生果可以帶香蕉因為較方便,現在有些迷你堅果包可以攜帶,準備好就可以減低餓過饑發生,避免胃痛而增加膽囊疾病。」他提醒,假設已餓了一段時間,也不必急於立即大量進食,「太肚餓時吃過多會消化不良,引致胃痛甚至嘔吐,吃7成至8成飽已經足夠了。」
Text: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Source:明德國際醫院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王智滔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