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肌少症】小腿圍小於34厘米或患肌少症 肌肉量不足增加死亡風險

【肌少症】小腿圍小於34厘米或患肌少症 肌肉量不足增加死亡風險

醫學專科 疾病資訊
By Giann on 08 Nov 2019
Deputy Managing Editor

當人年紀愈大,患上疾病的機會愈高,常見的老人病有心血管疾病認知障礙症等等,所以長者們一定要多加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做子女的,亦要多點關心家中的長者。除了上述病症,近年已被國際認證為正式的疾病種類的「肌少症」,亦有愈來愈多長者患上。

肌少症是一種老年人肌肉流失,進而影響身體機能的疾病。

肌少症是一種老年人肌肉流失,進而影響身體機能的疾病。根據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資料,如果肌肉量下降,肌力減弱或活動表現變差,有可能會患上「肌少症」(Sarcopenia)。成年人在30至40歲後肌肉量平均每年減少1至2%,70歲後肌肉的流失速度會加快;到了80歲,有些長者甚至會流失多達身體一半的肌肉。肌少症不只影響長者的行動及自理能力,還會增加跌倒及骨折的風險、認知功能障礙及罹病率,從而增加醫療開支、降低生活質素及增加死亡風險。

據統計,現時香港65歲以上長者中約有11%的男性及7%的女性患有肌少症。而在台灣,亦有約百分之7到10罹患肌少症,推算台灣有超過30期名患者。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資料,1989年Irwin Rosenberg首度提出肌少症(Sarcopenia)的概念,描述伴隨著老化所引起的肌肉質與量的減少,直到歐盟肌少症工作小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 EWGSOP)於2010年在歷經三次國際專家會議之後,根據過去的經驗與證據形成了共識,提出對於肌少症的診斷標準,為肌肉質量減少(low muscle mass)加上肌力減弱(low muscle strength)或行動能力變差 low physical performance)兩者之一。

歐盟肌少症工作小組將肌少症分為原發性(primary)及次發性(secondary)。 若找不到特定原因,僅因年紀老化造成的肌少症稱為原發性肌少症,次發性肌少症的原因則包括:活動力下降、疾病(例如:嚴重器官衰竭、癌症、內分泌疾病);營養不良(含攝取不足、吸收不良或藥物造成的厭食)。大多數肌少症由多重疾病或風險因子所造成,並非單一病因或病理所能解釋。

據統計,現時香港65歲以上長者中約有11%的男性及7%的女性患有肌少症。

以下5個是肌少症常見的症狀:

一. 走路遲緩
室內平地行走困難(6公尺內行走,每秒速度少於0.8公尺)。

二. 握力下降
取物困難,拿不動5公斤沙拉油罐、毛巾擰不乾。

三. 行動吃力
從座椅起身變得困難,例如需要撐扶手才能起身;爬10階樓梯出現困難,例如爬三兩下就需要休息。

四. 反覆跌倒
跌倒機率增加,過去1年來連續跌倒2次以上。

五. 體重減輕
非刻意減重,但6個月內體重減輕5%。例如,原本體重60公斤的長者,半年內無緣由地減少3公斤,就應小心。

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sia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簡稱AWGS)日前正式發表亞洲肌少症新版診斷標準,更加入了三項自我評估,包括小腿圍量測及問卷評估,男性小腿圍小於34厘米、女生小於33厘米。自我評估分數超標就可接受肌力評估。肌力評估包含握力男性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以及起立、坐下五次,動作時間多於十二秒,就應懷疑罹患肌少症,需就醫做精密肌肉量檢測。

「肌少症」近年已被國際認證為正式的疾病。

肌少症影響可歸納為三方面:

一. 功能障礙
肌肉力量減少,會有較差的 下肢功能,人就會顯得無力、疲倦、步態 不穩,因此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

二. 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風險增加
因肌肉與身體的新陳代謝,例如人體蛋白質的儲存、調整血糖的代謝等有關,故研究也發現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

三. 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死亡率上升
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為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之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而使老人的失能
增加、死亡率上升。

豆製品、魚、肉、蛋、乳品類均是 優良蛋白質食物主要來源,含有增長肌肉的必須胺基酸─白胺酸。

肌少症與生活方式有密切關係。雖然肌肉流失無法逆轉,但是適量運動、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熱量和蛋白質、充足睡眠、不吸煙不酗酒等都有助減慢肌肉流失,對預防和治療肌少症也很重要。根據台灣聖保祿醫院資料,長者在飲食方面,不妨特別留意幾點:

1- 熱量需求
一般70歲老年人的熱量需求依照活動量的不同,一天需約1500至2000卡。

2 - 足夠的蛋白質攝取
蛋白質攝取量為1至1.2克/公斤,例如:體重 60 公斤,每天則需約 72 公克的蛋白質(約 10 兩瘦肉)。若是嚴重營養不良者則可以增加為1.2至1.5克/公斤,然而有腎臟疾病的老年人在蛋白質的攝取量則需另外討論。豆製品、魚、肉、蛋、乳品類均是 優良蛋白質食物主要來源,含有增長肌肉的必須胺基酸─白胺酸。 下列說明一份蛋白質的份量與所含的蛋白質公克數以供參考。

3 - 維生素D
維生素D在維持肌肉功能、肌肉強度、身體功能表現與肌肉蛋 白合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例如:鮭魚、 鮪魚、鯖魚、起司與蛋黃等

維生素D有助維持肌肉功能。

此外,定期進行漸進式阻力運動訓練,可改善肌肉流失及維持身體的活動表現。中年人士及長者每星期應最少進行兩次阻力運動訓練,利用簡單工具,比如便宜的健身橡筋帶或小沙包、盛滿水的一公升水樽、或是按自己的體重進行負重運動,半蹲坐起、提腿及肩舉動作。

每次練習3-4組,每組重複動作10-15次,組與組之間休息2-3分鐘;練習時保持呼吸,練習前後均進行拉筋運動。訓練詳情可諮詢健身教練;如有嚴重關節痛或長期病患,應先諮詢醫生意見。持之以恆鍛煉肌肉,可以遠離肌少症,享受健康人生。

Text : UrbanLife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