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纖維瘤治療】新藥9成患者病情好轉、逾半人腫瘤面積縮小 組織盼盡快納入安全網
神經纖維瘤病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病,自孩童期,患者身上和體內便開始長出大大小小的腫瘤,不但對他們健康造成威脅,若腫瘤生長在外露部位,尤其是臉上,腫瘤可能令患者五官扭曲變形,亦因而飽受他人怪異目光甚至排擠,令其幼小心靈受創。近年,本港引入首款治療叢狀神經纖維瘤(PN)的兒科患者藥物,惟目前本港尚未常規對向患者提供相關治療。早前香港神經纖維瘤協會進行問卷調查,反映患者強烈要求引入新型藥物,冀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神經纖維瘤不只影響外觀
神經纖維瘤病通常導致神經和身體其他部位,包括皮膚,長出多個腫瘤。NF主要分為兩個主要類型:神經纖維瘤第一型(NF1)和神經纖維瘤第二型(NF2)。相比之下,前者較常見,大約影響每3000個人中的1人;後者則較罕見,影響每2.5萬人中的1人。
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香港兒童醫院榮譽副顧問醫生廖栢賢表示,最明顯的病徵是咖啡牛奶斑點,患者身體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現淺啡色或深啡色的色斑,而在腋下、腹股溝和乳房下方等不尋常的地方出現的雀斑。
廖栢賢續稱,千萬不要以為此症只會影響外觀,事實上對各個器官都有嚴重影響,甚至會奪命,「神經纖維瘤則可能在皮膚上或皮膚下形成非癌性腫瘤;另外,患者的骨骼、眼睛和神經系統都會受到影響,出現骨骼異常、視力問題。除此以外,患者更可能會有發展障礙、脊柱側彎、高血壓等。
廖栢賢引述一項研究表示,NF1患者的自殺意念(45%)顯著較高,NF1 患者表現出更嚴重的絕望感。叢狀神經纖維瘤(PN)會隨着時間體積會越來越大,此症其中一個症狀是叢狀神經纖維瘤(PN)。她指,它是沿著神經生長的腫瘤,生長在臉上的腫瘤能令患者的五官會因而變形,令他們飽受他人異樣目光。
香港神經纖維瘤協會早前進行一項調查,訪問了25名患者及13名照顧者,結果顯示,19名患者認為外觀變化對他們造成最大的影響,其次是同樣與外觀有關的社交問題及心理健康等。
患者五官變形、影響行動
香港神經纖維瘤協會主席Cheney本身亦是叢狀神經纖維瘤患者之一,自出世時已經確診,約4歲時發現有兩個神經纖維瘤在後頸位置,需要經手術切除一部分。不過隨着年齡增長,由於頸骨曾經接受過手術,而且腫瘤對骨侵蝕的情況嚴重,甚至因而影響下肢的活動能力,目前需以輪椅代步。
天佑亦是一名是叢狀神經纖維瘤患者,自1歲開始出現色斑、臉部變形,踏入青春期,天佑的腫瘤生長得更大更快,中學時期曾嘗試接受手術治療,惟當時醫生推斷手術期間的出血量或達致1.5升,因危險性而未能進行。
新藥令9成患者有改善
廖栢賢醫生解釋,最新口服藥,於2020年獲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用,透過抑制MEK1及MEK2,以達致治療效果,有66%患者在服用後,其腫瘤體積縮小超過20%。本港自2021年7月開始,有11名(年齡中位數7.5歲)患有神經纖維瘤第一型、叢狀纖維瘤(PN)的患者接受最新口服藥物治療,大約54%(6名)患者PN體積有縮小,而且超過九成(10名)患者表示其症狀得到改善。
天佑就是其中一位獲得治療的患者,他的嫲嫲表示,用藥兩年至今,腫瘤沒有持續增大的跡象,甚至有輕微縮少的情況,對結果感到十分高興和感恩。不過,由於有關計劃屬於先導性質,他們擔心計劃有機會中斷,因此希望新藥可以納入藥物名冊讓更多患者受惠,並建議公立醫院可以設立專科,免卻患者四處奔波求醫,得到適切治療。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