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胃瘜肉症狀】胃瘜肉常見3大類型!當中一種能演變成癌?

【胃瘜肉症狀】胃瘜肉常見3大類型!當中一種能演變成癌?

醫學專科 腸胃肝臟科
By Giann on 08 Dec 2020
Deputy Managing Editor

瘜肉是一種常見的胃部疾病,是胃黏膜表面隆起的組織物。絕大多數的胃瘜肉於初發病時並無明顯徵狀,雖然多為良性,但視乎不同種類的瘜肉,若不及時切除的話同樣會有發生癌變的可能。

益生菌功效多多。

常見胃瘜肉3大類型
胃瘜肉多發於胃竇,亦可見於胃體上部、賁門及胃底,多數患者都是由於患有長期的慢性胃部炎症而令胃部細胞增生,導致形成胃瘜肉,是肉眼可見的隆起組織。一般可分為3大種類,包括:

1、腺瘤性瘜肉
「腺瘤性瘜肉」又稱「胃腺瘤」,屬於惡性瘜肉,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腺瘤性瘜肉」定義為胃癌的前驅變化,是最能夠演變成癌症的胃部瘜肉。

此類瘜肉常見於胃竇、胃體、及賁門,平均大小約有3至4CM,甚至最大的15CM;形狀呈球形或半球形,表面光滑,少數或呈扁平狀、條狀或分葉狀。成因多為受幽門螺旋菌感染、或患有萎縮性胃炎、家族性腺瘤瘜肉病等。由於部份「腺瘤性瘜肉」內含有惡性細胞,故一旦發現胃內長有此種瘜肉都應該進行切除,以免日後演變成胃癌。

「腺瘤性瘜肉」又稱「胃腺瘤」,屬於惡性瘜肉,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腺瘤性瘜肉」定義為胃癌的前驅變化,是最能夠演變成癌症的胃部瘜肉。

2、胃底腺瘜肉
「胃底腺瘜肉」是最常見的胃瘜肉種類,多發於胃體、胃底,是由於胃底線體增生而成的產物,屬於良性瘜肉,對人體無害。

此類瘜肉體積細小,通常小於1CM,表面光滑而且基底寬。大部份的「胃底腺息肉」都屬偶發性,而一些經常使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以抑制胃酸分泌的人亦會較易長有這種瘜肉。雖然一旦發現「胃底腺息肉」不需作針對處理,但若瘜肉尺寸超過1CM或出現潰瘍情況就建議接受切除手術。

此外,若瘜肉數目多於20粒,或者長於胃竇位置,就有可能與「家族性腺瘤瘜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有關,患者同時屬大腸癌的高危一族,建議需要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胃底腺瘜肉」是最常見的胃瘜肉種類,多發於胃體、胃底,是由於胃底線體增生而成的產物,屬於良性瘜肉,對人體無害。

3、增生性瘜肉
「增生性瘜肉」常見於胃竇、胃體、賁門位置,多由慢性胃炎、受幽門螺旋菌感染而起,屬於良性瘜肉。

此類瘜肉體積一般小於2CM、呈橄欖形或圓形、表面光滑帶蒂,而由於黏膜表面或有糜爛或潰瘍,「增生性瘜肉」有可能會造成消化道出血的情況;此外,瘜肉會隨著時間變大或變小,甚至是維持不變,而於接受幽門螺旋菌清除治療後更能可能會自然消失。

雖然「增生性瘜肉」癌變率低,但部分大於1CM、出現異型增生、或伴隨「腸化生」(即胃黏膜出現病變)的瘜肉都可能有潛在的癌化風險,亦可能同時與胃腺癌並存,建議要接受持續的跟進檢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近日成功為香港胃酸倒流病患者,進行全亞洲首宗以植入式磁石環增強下食道括約肌功能手術。

胃瘜肉無徵狀易被忽略?
早期的胃瘜肉,或未出現併發症時,患者身上都無明顯病徵,但當徵狀出現時,他們可能會感到:

—上腹隱隱作痛
—腹脹不適
—食慾不振
—消化不良
—出現噁心、嘔吐情況
—上消化道出血
—糞便呈黑色

如出現以上徵狀,就應及時進行胃鏡檢查,防止胃瘜肉癌變。於治療方法方面,如經檢查後發現是惡性瘜肉,建議接受內鏡切除手術為首選方法;一來患者可以避免剖腹,二來手術過程迅速簡單,所造成創傷及痛楚亦較小;而且內鏡切除手術多數為一次性治療,患者無需接受多次手術或住院。

不過,若在檢查過程當中發現患者胃部有幽門螺旋菌,就應先除菌以減低胃炎情況,才接受內鏡切除手術。患者於手術後,只要定期進行胃鏡檢查,已可防止瘜肉復發。

Text: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