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染病】感染後關節劇痛無法站立?小心蚊傳「基孔肯雅熱」!白紋伊蚊本港常見、須做足防蚊措施
炎炎夏日,蚊患肆虐,除了我們熟悉的登革熱,還有一種由蚊子傳播、不容忽視的病毒性疾病——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其名稱源於非洲語言,意為「彎曲的身體」,形象地描述了患者因關節劇痛而無法直立的模樣。傳播此病的「白紋伊蚊」正是本港常見的蚊種,雖然本地個案不常見,但隨著暑期外遊高峰來臨,從外地傳入的風險依然存在,絕對值得我們提高警覺。
什麼是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經由帶病毒的白紋伊蚊及埃及伊蚊叮咬傳播。此病症狀與登革熱、寨卡病毒相似,容易被混淆,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10個國家及地區曾出現個案。
基孔肯雅熱症狀|不止發燒:關節劇痛是最大警號
感染基孔肯雅熱後,患者通常在2至12日的潛伏期後,出現以下症狀:
- 突發性高燒
- 劇烈關節痛: 這是此病最典型的特徵,尤以手腕、腳踝、手指等小關節最為嚴重,痛楚可導致患者行動困難。
- 肌肉痛
- 頭痛
- 噁心及極度疲倦
- 紅疹
雖然大部分症狀會在數日內消退,但基孔肯雅熱最令人困擾之處,在於其引發的關節痛有機會演變成慢性痛症,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嬰兒、長者、長期病患及懷孕婦女等群組,感染後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亦較高。
基孔肯雅熱治療|目前無特效藥、預防是唯一關鍵
現時本港並未有註冊的基孔肯雅熱疫苗,治療上亦無針對病毒的特效藥物,醫生一般會為患者提供支援性治療,如處方退燒藥及止痛藥,以紓緩症狀。因此,預防成為了抵禦此病最重要的一環。
基孔肯雅熱預防|防蚊攻略四部曲
1.個人防護要做好
- 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衣物與長褲。
- 在外露的皮膚及衣物上,塗抹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劑。
2.杜絕蚊蟲滋生源頭
- 定期檢查及清理家居內外的積水,防止蚊蟲產卵。
3.外遊前後要警惕
- 如前往廣東、東南亞、非洲等疫情流行的地區,旅途中必須做足防蚊措施。
- 回港後14天內,應堅持使用驅蚊劑,以防一旦在潛伏期內受感染,病毒會經由本地蚊子傳播開去。
4.不適須及早就醫
- 若外遊後出現發燒、關節劇痛等疑似症狀,應立即求醫,並主動向醫生告知您的外遊紀錄,以協助準確診斷。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