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類固醇副作用】食後會水腫、變肥、骨質疏鬆?不用類固醇比較好嗎?

【類固醇副作用】食後會水腫、變肥、骨質疏鬆?不用類固醇比較好嗎?

醫學專科 疾病資訊
By Giann on 27 Nov 2019
Deputy Managing Editor

藥物除了要有效,更要安全。用作抗炎類固醇因為藥效顯著,通常在短時間內就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所以又被稱為「美國仙丹」。不過,不少病人對使用類固醇存有疑慮,「使用類固醇一定會有副作用」、「不要用類固醇比較好」,事實到底是怎樣呢?

類固醇具有強力的抗發炎及免疫調節的作用。

類固醇(Steroids)的正確名稱為「副腎上腺皮質激素」,本身具有強力的抗發炎及免疫調節的作用,對於一些發炎性的疾病如許多的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皮肌炎、多發性肌炎、腎絲球腎炎、發炎性關節炎、硬皮症、血管炎)、氣喘、過敏性疾病、頑固性溼疹、過敏性休克、慢性阻塞性肺病、腦部水腫、某些發炎性的神經病變及癌症(如淋巴癌)等的治療效果,常常有立竿見影之效,所以很多坊間將之稱為美國仙丹。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網上藥物諮詢平台資料,類固醇(Steroids)其實是一系列有相近結構的化學物質的統稱,一般民眾口中的類固醇其實是類固醇的其中一種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皮質類固醇在正常情況下也會由人體的腎上腺自行製造和分泌,是人體必需的的激素。

含有類固醇的製劑種類繁多,大致可歸納為口服型、注射型、吸入型及外用型。根據本港衞生署藥物辦公室資料,常用的皮質類固醇的副作用及其嚴重程度其實取決於劑量、藥物種類和療程的長短。在一般情況下,低劑量吸入性或外用皮質類固醇的副作用,較口服或注射性皮質類固醇為低。

類固醇可能會引起不同副作用,所以不少人均對類固醇存有不同程度的誤解以致產生抗拒、甚至恐懼。

長期或不適當使用皮質類固醇會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醫生會在考慮過其風險和效益後處方最適當的皮質類固醇劑量。患者應遵照醫生的指示服藥,如遇有任何憂慮或疑問,亦應諮詢醫生。患者於用藥後短期內可能會出現以下的副作用:

1 - 水腫,導致下肢腫脹
2 - 情緒波動或情緒出現變化
3 - 食慾增加導致體重增加,尤其是脂肪易堆積於腹部,臉部和後頸

至於長期服用口服皮質類固醇,則可能會出現以下的副作用:
– 出現庫興氏綜合症的症狀,包括臉上積聚脂肪(滿月臉)、身體出現擴張紋和痤瘡
– 白內障
– 青光眼 - 因眼球內積聚過多液體而引致眼內壓過高的眼疾
– 高血糖,因而可能觸發或加重糖尿病
– 高血壓
– 增加感染的風險
– 鈣質從骨骼中流失,從而導致骨質疏鬆症和骨折
– 月經失調
– 抑制身體腎上腺激素的分泌
– 皮膚變薄,容易瘀傷和傷口癒合較慢

皮質類固醇的副作用及其嚴重程度取決於劑量、藥物種類和療程的長短。

正因為類固醇可能會引起不同副作用,所以不少人均對類固醇存有不同程度的誤解以致產生抗拒、甚至恐懼。

根據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資料,香港兒科醫學院代表梁廷勳教授指出,抗拒類固醇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例如哮喘就是最常運用局部性類固醇疾病之一。由於哮喘患者的氣管痙攣及發炎,以致出現氣道受阻的問題,患者會出現持續咳嗽、 呼吸困難、胸口翳悶及喘鳴的症狀,而屬於局部性類固醇之一的吸入性類固醇可有效抑制氣管發炎。 儘管現時有一些非類固醇的藥物可治療哮喘,但在藥效表現方面,目前吸入性類固醇仍然是最有效控制兒童哮喘的藥物,可成功抑制氣管發炎。

目前吸入性類固醇仍然是最有效控制兒童哮喘的藥物,可成功抑制氣管發炎。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資料又指,皮膚科乃誤用類固醇重災區。香港內科醫學院(皮膚及性病科) 代表何景文醫生指出,不少人將「抗生素」及「類固醇」統稱為「消炎藥」, 以致公眾經常把兩者混淆,於是錯誤地使用類固醇處理殺菌問題。他解釋:「雖然類固醇能夠減少表皮發炎,卻不具有任何抗菌效用,甚至可加劇細菌感染情況。」但由於類固醇藥物價錢廉宜,使用方便,且可即時紓緩紅腫熱痛等病徵,因此容易被患者濫用,而引發不少後遺症。

皮膚科方面,類固醇藥膏最常見於治療濕疹及牛皮癬。藥膏一般是處理皮膚疾病的首選藥物,倘若病情輕微,則會處方非類固醇類藥膏,一旦情況未有改善,則多會轉用含類固醇的藥膏。 現時醫生一般建議患者每天塗抹類固醇藥膏一次或兩次,視乎類固醇的種 類而定。儘管臨床研究發現,連續二十星期每天塗抹一次類固醇,並沒有造成任何皮膚萎縮,但如果用量多於醫生指示的話,可令塗抺位置的皮膚變薄、長出暗瘡或容易受到感染等,故患者不應自行調節劑量。

含有類固醇的製劑種類繁多,大致可歸納為口服型、注射型、吸入型及外用型。

而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資料,類固醇的代謝是經由腎臟排出,但不會堆積在腎臟內,也不會累積在體內。長期使用的病人,可能會造成腎上腺的功能暫時受到抑制,所以不可以隨意停止服用藥物。在疾病剛開始或病情較嚴重時,會用比較大劑量的類固醇,使病情在短時間內獲得比較良好的控制;當疾病慢慢穩定下來,醫生會依照病情的變化,加入其它的免疫調節藥並慢慢減少類固醇的用量,甚至停用。

至於水腫問題,剛開始類固醇的用量如果超過一天四顆的時候,或會造成體內水分及鹽分的堆積而產生水腫的現象,這並不是類固醇傷害到腎臟的後果。所以在服用類固醇期間,只要少吃太鹹的食物、避免吃醃製或調理過的食物、每天注意體重的變化,就可以減少水腫的現象。

除了水腫,聽得最多就是吃類固醇會變胖,會有月亮臉、水牛肩的現象。這些現象其實和類固醇使用的量與時間有關。在停止服用類固醇之後,就會慢慢改善。而且剛開始吃類固醇,大部分的人士會食慾會增加,很容易飢餓,加上運動少,脂肪就悄悄上身了。每天吃四顆類固醇,就有機會會造成脂肪重新分佈,開始有臉變圓、水牛肩或身軀肥胖的現象出現。但是這些副作用會隨著類固醇的用量減少和飲食的控制,而慢慢恢復正常。如果在使用類固醇的期間,好好地控制食物的熱量及澱粉類、糖類的攝取,就可以維持美好的外型及身材。

亦有人說吃類固醇會得骨質疏鬆症。但其實不是每一個服用類固醇的病患都會造成骨質疏鬆症。一般而言,長期服用每天四顆以上的類固醇,而且要超過3至6個月以上,才比較可能會造成骨質疏鬆。日常生活中,可以增加鈣質的攝取(每天至少1500毫克)、配合鈣片的使用、多吃較多鈣質的食物(如牛奶一杯約有300毫克的鈣質、乳酪製品、小魚乾、排骨湯、菠菜、芝麻、髮菜、大豆等)、補充維生素D(400 IU/天)、適當的負重運動(如散步或太極拳等)、避免長期臥床、戒煙戒酒等,就可以減少骨質的流失。

其實不是每一個服用類固醇的病患都會造成骨質疏鬆症。

那麼,市民應如何減低皮質類固醇的副作用?根據本港衞生署藥物辦公室資料,建議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 與醫生溝通

1 - 皮質類固醇必須在醫護人員監督下使用

2 - 由於皮質類固醇可能會與其他藥物有相互作用,而某些病人亦須於使用皮質類固醇時格外小心,所以你應告知你的醫生將你正在服用的藥物及醫療紀錄。容易患上胃潰瘍的病人在服用皮質類固醇期間,可能需要同時服用抗酸劑或其他抗胃潰瘍藥物

3 - 不要自行停藥或改變劑量,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4 - 應通知其他醫護人員你正在服用皮質類固醇

5 - 若出現任何懷疑與皮質類固醇有關的副作用,如有受感染的症狀、精神狀態出現變化(例如:感到抑鬱和焦慮)和任何庫興氏綜合症的症狀(例如:滿月臉、體重增加、四肢、背部和臉上生長毛髮、胃痛和關節痛)等, 你應立刻求醫

6 - 可諮詢你的醫生就使用適當劑型的皮質類固醇(如在治療哮喘時使用吸入性皮質類固醇以減低系統性的副作用)的意見

7 - 如果你須接受長期的口服皮質類固醇療程,應遵照醫生的指示定期覆診

8 - 長期服用高劑量的皮質類固醇可能會削弱你的免疫力,如接受活菌苗注射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因此在接受疫苗注射前應先徵求醫生的意見

二. 生活習慣的調節
1 - 服用皮質類固醇的病者會較容易受到病毒感染,他們應避免與患有水痘、帶狀疱疹或麻疹的病者有緊密接觸。

2 - 你可能需要減少你進食的熱量或增加體力活動,以防止體重增加。運動亦可以幫助減低肌肉乏力及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服用鈣、維生素D補充劑和其他藥物以減低因服用皮質類固醇所引致的骨質流失。

Text: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