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腺癌】肺癌中最常見類型 非吸煙者比例高 柯煒林年僅33歲確診第四期
曾以電影《濁水漂流》入圍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本港實力派演員柯煒林(Will Or),演藝事業正值上升期,然而,年僅33歲的他,近日卻在社交平台向公眾投下一個震撼消息——他已確診第四期肺腺癌。臨床腫瘤科專科劉健生醫生就肺腺癌作出了詳細講解。
肺腺癌|肺癌中最常見類型 非吸煙者中患病病例高
肺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尤其在非吸煙者與女性中比例較高。除了吸煙,其他高風險因素包括:
- 空氣污染(如PM2.5)
- 長期暴露於二手煙
- 職業性致癌物(如石棉、柴油廢氣)
- 家族遺傳因素
- 基因突變(如EGFR、ALK、ROS1等)
在亞洲地區,特別是香港,不少肺腺癌患者從不吸煙。這可能與基因背景、環境因素及生活習慣有關。
肺腺癌|早期沒有明顯病徵 初期患病易被忽略
早期肺腺癌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容易被忽略。一旦有症狀,可能包括:
- 持續性咳嗽(超過兩週)
- 咳血或痰中帶血
- 胸痛或胸悶
- 聲音沙啞
- 體重急速下降
- 呼吸困難
劉醫生提醒,如有以上情況,應及早求醫!
肺腺癌|五類人群屬高危
根據臨床觀察與研究,以下五類人群屬於高危:
- 40歲以上的非吸煙女性
- 長期接觸二手煙的家庭主婦
- 居住於空氣污染嚴重地區者
- 有肺癌家族史者
- 曾患肺部慢性疾病(如肺纖維化)的人士
肺腺癌| 治療方法根據期數有所區別
劉醫生解釋,肺腺癌治療會根據癌症期數、基因突變狀況與病人身體狀況而調整。
- 第一、二期:以手術切除為主,輔以化療。
- 第三期:同步化療與放療,有時也考慮手術,輔以免疫治療。
- 第四期:以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療或放療為主,視乎病人基因與整體狀況。
肺腺癌|針對第四期患者 5大常見治療方案
常見的治療包括:
- 標靶治療(如EGFR抑制劑、ALK抑制劑)
- 免疫治療(PD-1/PD-L1抑制劑)
- 系統性化療
- 放射治療(包括質子治療(proton)、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
- 臨床試驗藥物(如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合併免疫治療)
肺腺癌|第四期患者有逆轉或長期控制可能嗎?
雖然第四期屬於晚期癌症,但不少患者透過標靶或免疫治療可達到長期穩定控制,甚至腫瘤縮小至幾乎看不見的情況。
例如,有些EGFR突變患者接受口服標靶藥後,腫瘤明顯縮小,轉變為少量殘餘病灶,然後接受立體定向放射治療 (SBRT),腫瘤多年來保持穩定。
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是革命性的進展:
- 標靶藥物針對特定基因突變,副作用較低,效果明顯。
- 免疫治療幫助身體自我辨識癌細胞,有些患者反應非常好,存活期顯著延長。
肺腺癌|質子治療可減少最周邊組織傷害
質子治療是一種高精準度的放射治療方法,可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傷害。它對靠近心臟或脊椎的腫瘤特別有利。
但質子治療設備相對昂貴,並不是所有醫療機構都有提供。質子治療亦未必適合所有肺癌個案,主要用於局部腫瘤或特定位置復發情況,須由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評估。
- 一般來說,第四期肺腺癌過往(十年前數據)的中位存活期約為12個月,但因治療進步,近年患者大多存活數年。
- 有EGFR、ALK等基因突變的患者,接受相應標靶及後續治療,存活期可超過5年。
肺腺癌|本港患病趨勢和預防
- 肺腺癌在非吸煙女性中的比例上升
- 整體肺癌死亡率仍高,但新治療令部分患者延長存活
- 早期發現比例偏低,需加強公眾教育與篩查意識
- 政府亦應研究投入更多資源改善使用低劑量CT胸部掃描進行肺癌篩查的可及性
針對具特定基因突變(如EGFR、ALK)的患者,可使用對應的口服標靶藥物(如Osimertinib、Lorlatinib),治療效果明顯優於傳統化療,可以顯著延長存活率,且副作用較少,可以維持良好的生活質量。
肺腺癌|針對港人生活習慣 4大建議預防肺腺癌
- 避免長期吸煙與吸食二手煙
- 注意家庭和工作場所的空氣質素
- 高危人士(如家族史、長期咳嗽者)建議每年低劑量胸部CT檢查
- 培養健康生活習慣,提高免疫力
另外劉醫生亦向患者家人和照顧者提出4個建議:
- 保持正向心態是治療的關鍵部分
- 建議患者與家人建立良好溝通,主動了解病情與治療選項
- 可考慮心理支援、病友互助組織
- 記住:即使是第四期,也有治療空間,不等於「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