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靜坐】打坐非迷信 哈佛研究:靜觀有效抗抑鬱
近年,公眾對靜觀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因此針對此的科學研究數目也增加,最近哈佛大學發表了靜觀對治療心理疾病,例如抑鬱症、創傷後遺症及焦慮症;甚至身體疾病如牛皮癬的效用,發現靜觀的確有改善負面思想的作用。
根據本港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資料,靜觀是指有意識地、不加批判地、留心當下此刻而升起的覺察力。這份覺察力可以讓我們以開放及接納的態度與當下的經驗相處,並作出善巧的選擇和回應。雖然靜觀的哲理與技巧源自佛法,但它的本質是關乎生活的智慧,是一種有系統的自我認識及培育生活智慧的過程,適合任何宗教背景的人士修習。
而負責今次研究的哈佛大學醫學院放射科導師Gaelle Desbordes指出,研究啟發自她的個人經驗:「在波士頓大學的畢業學年,我曾有一段時間因學業承受巨大壓力和焦慮,為此我嘗試了靜觀來給自己喘息的空間。」在她嘗試了做一段時間的靜觀練習後,她發現對自己的確有益處。「身為一個科學家,我不斷問:它是怎樣奏效的?它正對我做甚麼?」如果靜觀能成為一種心理療法,那就需要我們從科學角度向公眾解釋它的好處。
Desbordes使用功能性磁振成像(fMRI)作為研究方法,記錄下患有抑鬱症參加者腦部在接受以「認知治療」角度出發的靜觀訓練兩個月前後的變化。發現主要變化在杏仁體(amygdala),杏仁體在腦部中負責調節內臟功能和產生情緒功能。實驗給參加者看一些能挑起情緒的照片,左邊的是接受靜觀訓練前,右邊是接受訓練後,發現杏仁體活躍程度有所下降。
在為期兩個月的靜觀訓練中,參加者要專注在自己的心跳中;另一個則要求他們說出他們經常在內心自言自語的想法,例如「我是一個失敗者」、「我不能向前看」等想法,並要求他們停止沈浸在這些想法中。
治療的目的主要是將患者的注意力專注在自己的身體當下的感受中,從而打破他們不斷反芻負面思想的惡性循環。
學者又提到,靜觀認知治療是一個溫和的治療方式,而非段時間讓抑鬱和情緒完全消退,需要不斷練習和嘗試,她建議靜觀可每日進行。
資料來源:The Harvard Gazette、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
Text by Urbanlife
Photos by The Harvard Gazet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