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咽癌治療】95%成人曾感染!港大揭EB病毒「改裝基因」致癌機制、鎖定新療法方向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是一種極為常見的人類病毒,全球超過95%的成年人都曾感染過。對大多數人而言,它潛伏體內,相安無事。然而,這種病毒,卻與在華南地區尤其常見的「鼻咽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長久以來,醫學界一直知道EB病毒存在於鼻咽癌細胞中,卻不完全理解它究竟是如何「作惡」。近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一項突破性研究,便成功揭示了這個潛伏病毒,猶如「積木大師」般,主動重組及改裝我們癌細胞內基因組的驚人致癌機制!這項重大發現,已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
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
全球超過95%的成人曾感染EB病毒,通常發生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雖然多數感染症狀屬於輕微或無病徵,但EB病毒與多種癌症相關,尤以鼻咽癌為甚。這種癌症發生於鼻後腔,在中國南部尤為常見。儘管放射治療和化療是常用治療方法,但癌症擴散仍是重大的挑戰。現時7至20%的患者會發生擴散,導致五年的存活率從80-90%下降至20-30%。EB病毒常存在於鼻咽癌細胞中,但極少跟人類的DNA融合,而是以「游離基因島」形式懸浮於細胞核內,產生僅少量的蛋白(如EBNA1),讓病毒能夠逃避免疫系統監察,同時低調地影響著該細胞。
EB病毒如何操控癌細胞?
傳統認知中,EB病毒在鼻咽癌細胞內,是以「游離基因島」的形式,低調地懸浮於細胞核中,極少與人類DNA融合,藉此逃避免疫系統的監察。然而,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運用尖端的基因組技術,發現EB病毒遠非一個「被動的住客」。它其實是一個主動的「黑客」,會精確地將自己的DNA,「鉤附」到人類DNA的特定位置上。
這個「鉤附」的動作,會徹底改變我們基因組原有的三維立體結構,就如同一個黑客,強行改寫了細胞的原始程式碼,從而錯誤地「開啟」了大量促進腫瘤生長及擴散的基因開關。研究團隊領導、港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助理教授代葳教授總結:「EB病毒並非被動性地存在,而是主動鉤附在基因組上,並劫持細胞系統來促使癌細胞擴散。」
新的「風險指標」與「精準打擊」
這項發現,為鼻咽癌的診斷與治療,帶來了兩大突破:
- 預測擴散風險:團隊透過分析177名鼻咽癌患者的腫瘤樣本,成功找到一組由EB病毒調控的關鍵人類基因,並將其命名為「基因組特徵標記」。這個標記,能有效預測哪些患者,其癌症擴散的風險會更高,有助醫生為他們制定更個人化的監察與治療方案。
- 鎖定全新治療靶點:既然已知病毒是透過「鉤附」來作惡,那麼,阻止這個動作,便成為了全新的治療方向。在實驗室中,研究團隊已成功運用「表觀遺傳藥物」及「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破壞了EB病毒與癌細胞的連接,成功「解開」了病毒的鉤子。結果顯示,此舉能有效降低病毒數量,並顯著減緩腫瘤的生長。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