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舒緩】理大首度研發骨關節炎鎮痛標靶治療 小鼠實驗證止痛效果可持續4天
Photo from 理大
將標靶治療癌症概念引入骨關節炎疼痛
治療骨關節炎的目標是緩解疼痛和改善關節功能等。但現有的鎮痛藥並非靶向,部分更有明顯副作用。至於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所費不菲,而且輪候公立醫院進行手術需時。
神經生長因子(NGF)是骨關節炎疼痛的直接介質,而其水平決定疼痛的嚴重程度。研發的結合抗體標靶納米探針能夠鎖定產生骨關節炎疼痛的區域,而抗體則可將探針直接綁定NGF分子,利用光熱療法,將照射患處的近紅外光激光轉化為熱量,破壞NGF分子,繼而達致紓緩疼痛的作用。
小鼠實驗:鎮痛效果可持續4天
研究人員成功將技術注射於小鼠模型作實驗,證明此納米探針的光熱治療能達鎮痛效果,且作用可持續3至4天。
帶領今次研究的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系主任楊莫教授,現有藥物一般只能鎮痛數小時,這次研究顯示納米標靶治療可以維持數以日計的鎮痛效力。有望骨關節炎患者排期等候手術期間的痛楚,及減輕其醫療開支。
高劑量NGF抗體加劇關節病變 新技術抗體劑量大減
另一位帶領研究的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溫春毅博士說,以往抗神經生長因子療法的臨床實驗中,使用高劑量NGF抗體會加劇關節病變,但今次研發的技術,使用NGF抗體劑量只有傳統藥物的1%,有助減低副作用。
他又指,期望未來病人可每星期到診所覆診,由醫護注射探針後,再回家自行用紅外線燈進行光熱療法「照燈」。然而,新療法尚未進入前臨床階段,預計要推出市場仍需5至10年。
Photo from 理大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