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發】氣溫急降增心臟病發機會 三個高危時刻要小心:起床、洗澡、打邊爐
Photo from Urbanlife Health
心臟科專科醫生詹民康解釋,當寒流來的時侯,大家通常活動量減少,喝水量也會減少,而且當外界的氣溫低,基於蛋白質特性,分子結構吸引力增加,黏度會增加,血液循環會減慢,出現凝固情況,加上有血壓上升的情況,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的機會。另外,天氣冷時血壓會增加,因為皮膚與肌肉血管會因氣溫降低而收縮,目的是要減少熱量流失,讓血液可以流到重要的器官。但當血管收縮時,血流阻力會增加,心臟要用更大力度泵血,引致血壓上升,心臟的負荷增加,因此增加心肌缺血、心肌梗塞機會。
秋冬引發心臟病高危時刻
一、起床
當人躺著,心臟和腦在同一水平,心臟可正常供血,但如果人突然起身,儲存在腳大靜脈的血在一時間會難以泵上腦,出現短暫性缺氧,繼而頭暈。長者尤其容易出現這個問題,因為他們身體循環系統的敏感程度比較低,如果本身有病變,很容易會觸發中風等問題。
二、洗澡
冬季時皮膚同血管會收縮,血壓亦提升,如果水太熱,血管會快速擴張,血壓降低,因此心臟會作出調適,如加快心跳,加大泵血力度,令到血管內皮壓力增加,當中的膽固醇斑塊如果破損,會引致心臟病發、中風。水溫如果在40至42度以上已會帶來較大風險。
三、打邊爐喝冷飲
在熱的環境突然間接觸一些冷的東西,會觸發血管的反射作用,例如喝凍飲,有時可能會觸發副交感神經作用,導致頭暈、血壓低。
詹民康醫生指出,由於疫情關係,這個冬天多數市民都留家抗疫,卻有不少病人因此延遲求醫,如心臟病發,最好在一至兩小時內到醫院。詹表示,最近兩個星期曾接觸過兩個病人,他們均表示由一日前開始「少少心口唔舒服」,經心電圖檢查後,發現原來已經心臟病突發,詹提醒大家如發現有不尋常的胸口不適,有時侯即使不是劇痛,但覺得有胃氣、不停打嗝,皆是心臟病發症狀;而中風前期症狀包括,說話不清、手腳無力,一邊身麻痺,需立即求醫。
Photo from Urbanlife Health
心臟病發高危人士
長者
因為長者的皮下脂肪組織不夠厚,保溫能力較低,另外他們活動能力有限,身體可能不能產生足夠熱量去維持體溫,天氣寒冷時,頭、手、頸如果外露,會令血管收縮,血壓提高,觸發中風、心臟病等問題。
心房顫動患者
心房顫動患者佔人口1%,常人的心跳十分規律,心房顫動患者的心房不能同步跳動,血塊容易在左心耳凝固,增加中風機會。患者會覺得心跳凌亂,容易氣喘,因為患者心臟功率較常人低30%。患者中風機率比常人高5至6倍,急性中風的機率在冬天又會高2成,冬天時,血液黏度增高,血塊如果卡在腦血管,就會造成中風。增加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的因素又包括糖尿病、血壓高、心衰竭、血管疾病,女性亦有較大機會中風。
心房顫動高危人士包括甲狀腺病、心瓣病、糖尿病、血壓高患者及長者,70歲以上人士有10%患有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患者須多注意生活習慣以防止中風,亦可服用薄血藥,以往的傳統藥物會造成 腎臟衰退,令不少患者卻步,但現時新式藥物副作用減少,而且減低中風的成效高28%。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