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敏感】中大發現港人易對鯇魚過敏 倡擴大過敏測試魚種、避免患者完全戒魚
Photo from Urbanlife Health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臨床講師梁詩彥醫生表示,本港現時有2000至3000名兒童對魚類過敏,但現時的魚類過敏測試多以西方魚類作為致敏原,例如鱈魚和三文魚,華人較多食用的淡水魚類卻並未納入作測試。研究團隊早前招募28名曾對魚類過敏的患者,在3天內分別進食含有鯇魚、三文魚及豬肉的肉餅,結果顯示有14名患者對鯇魚過敏,5名患者同時對鯇魚及三文魚過敏,1名患者只對三文魚過敏。研究亦顯示,低劑量的鯇魚已足以觸發過敏反應。
另外團隊招募了69名對鯇魚過敏的人士進行血液測試,結果顯示,鯇魚對鱈魚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比三文魚高,代表會引起較高的致敏反應。團隊從鯇魚的致敏原小清蛋白中鑑定出一種新的致敏原標誌物「Cten i l」,「Cten i l」較其他魚類更易與IgE結合,去年年底世界衞生組織已將其列入致敏原數據庫。
Photo from Urbanlife Health
梁詩彥醫生解釋,淡水魚有較多白肉,故含有較多小清蛋白,因此有較高致敏性,首三甲最易致敏的淡水魚為鯇魚、紅衫魚、龍躉。她表示,部分患者因避免過敏而戒吃所有魚類,導致營養不良,但其實患者可以嘗試進食較低致敏性的魚類,首先可將食物觸碰口唇邊或臉部皮膚,觀察是否有紅腫等過敏反應,其後再循序漸進增加食物分量。
魚類過敏表徵
蕁麻疹
血管性水腫
喘鳴
噁心
腹潟
暈眩
低血壓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梁廷勳提醒,兒童未必能清楚表達身體感覺,如兒童進食後變得呆滯,可能因為過敏會引致血壓低,當大腦血液不足,人會變得神志不清,有機會面臨過敏性休克。
Photo from Urbanlife Health
市民何太的女兒在8個月大時進食一小塊鯇魚,其後嘔吐、皮膚紅腫,入院後診斷為對魚類過敏,如食物由使用煎過魚的廚具烹調亦會令她過敏,紅衫魚、大眼雞亦會引起過敏,因此女兒只能戒吃所有魚類,導致體重偏輕。其後女兒參與了是次研究的測試,發現她沒有對三文魚過敏,現時可放心進食三文魚,體重亦慢慢回復正常。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