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胃抽筋】痛到臉色蒼白、出冷汗?飲食不當、壓力大或導致胃痙攣

【胃抽筋】痛到臉色蒼白、出冷汗?飲食不當、壓力大或導致胃痙攣

醫學專科 腸胃肝臟科
By Giann on 01 Dec 2020
Deputy Managing Editor

腸胃疾病是港人常見的疾病,腸胃炎、胃痛、胃炎更常見於打工仔身上,但你又有否試過胃抽筋?那種令人臉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冷的劇烈疼痛實在可怕。到底甚麼是胃抽筋呢?哪類人會較易患上?

造成胃痙攣的原因很多,從飲食、藥品、疾病到心理因素,大致可以區分6種。

所謂「胃抽筋」其實是胃痙攣,它不是個疾病,只是個臨床症狀,是由於腹腔的平滑肌不自主收縮而產生肌肉抽搐,是迷走神經受到刺激所發生在腹腔鋒利的、間歇性的收縮或是疼痛、不適的感覺。

伴隨胃痙攣發生的其他消化道症狀包括噁心、嘔吐、嗝氣、腹脹、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排氣、排便習慣改變、腹瀉、腸臑動增加等。

至於非消化道症狀則包括了發燒及冷顫、類感冒症狀、不尋常陰道出血、不尋常陰道分泌物或錯過經期等。如果出現黑便或血便、呼吸困難、頭暈、意識改變、嗜睡、虛弱、發高燒、吐血、皮膚及眼白變黃(黃疸)、腹部有搏動性腫塊、嚴重腹痛或腹脹等併發症狀,就可能危及生命。

伴隨胃痙攣發生的其他消化道症狀包括噁心、嘔吐、嗝氣、腹脹、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排氣、排便習慣改變、腹瀉、腸臑動增加等。

造成胃痙攣的原因很多,從飲食、藥品、疾病到心理因素,大致可以區分6種。

一. 飲食不當
食用過量刺激性、辛辣、油膩、生冷、酸甜等食材都可能會刺激胃酸分泌,造成胃部絞痛不適。而暴飲暴食、用餐時間不規律也容易導致胃酸過多、容易引起胃痙攣的症狀。

二. 煙酒過量
煙、酒屬於刺激性物質,過量飲用都會降低胃腸血流及前列腺素之生成,容易影響腸胃道黏液的正常分泌,降低胃部的自我保護能力,也連帶使得胃部容易出現不適症狀,甚至於胃痙攣。

三. 壓力過大
當精神壓力大、情緒激動時都容易引起胃部收縮,嚴重時就會出現胃痙攣的症狀。這種情況稱為神經性胃痛,這是因為不安的情緒會影響自主神經的活動,進而使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這一系列的變化會使胃部平滑肌不和諧的收縮加強,更嚴重的就會引發胃痙攣。

當精神壓力大、情緒激動時都容易引起胃部收縮,嚴重時就會出現胃痙攣的症狀。

四. 發生肝膽腸胃疾病
舉凡胃潰瘍、腸胃炎、腸躁症、腸阻塞、肝硬化、膽結石、便秘等都可能引起胃部異常收縮而出現疼痛,若是出現胃腸嚴重發炎,或是惡性腫瘤(如大腸癌)也可能引發胃痙攣的問題。

五. 發生婦科疾病
例如經痛、卵巢囊腫、生殖泌尿道感染、急性或慢性神經性胃痛、子宮內膜異位,也都可能是誘發胃痙攣的主要原因。

六. 服用特定藥物
部分藥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引起胃痙攣,例如控制高血壓的鈣離子阻斷劑、氣管擴張藥物等都可能會影響腸胃道的正常功能,使胃在排空能力減弱的情況下,容易發炎,進而增加胃痙攣的發生率。此外,長期服用止痛藥也可能造成胃部損傷,因而加重胃痙攣問題。

部分藥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引起胃痙攣。

胃痙攣表現為突然發作的上腹部劇烈疼痛,嚴重時患者還會出現臉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冷、中上腹出現硬塊且不能觸摸等症狀,以下2個方法可即時紓緩胃痙攣,但若果持續疼痛,就必須去看醫生。

1- 穴位刺激
胃痙攣的穴位及刺激方法,梁丘穴在膝蓋骨附近。腳用力伸直,膝蓋骨的外側(小腳趾方向)會出現細長肌肉的凹陷。朝着大腿用力壓這個凹陷的上方看看,應會有震動感,這就是梁丘穴。以指壓刺激此穴,朝大腿方向加壓時,震動較強,可用大拇指用力地壓。微弱的刺激無法止住突然發生的心窩疼痛。這種狀況的要訣是,用會痛的力量用力加壓。每次壓20秒,休息5秒再繼續。如此重複幾次。

2 - 平靜平躺
建議在床上平躺着,再用一點熱水捂在胃部。平躺的目的是放鬆,利用生物機體的自身作用,讓痙攣慢慢消逝,臨床上叫做解痙攣。

胃抽筋時建議在床上平躺着。

如果胃痙攣時常發生,有甚麼方法可以改善情況?

一. 調整飲食
減少食用過酸、辛辣、油膩或太燙、冰涼的飲食,以免過度刺激胃部,同時盡量選擇簡單易消化的食物,像是生鮮的蔬果,但要注意纖維太粗糙的要先行處理軟化。 至於糯米類的食物因為不易消化,會在胃中長時間停留,必須分泌更多胃酸來消化,因此必須謹慎食用。而食物烹調方法宜多用清蒸汆燙,儘量少用油炸或加入大量醬料。此外,也要養成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嚥的習慣,都是避免胃痙攣的作法。

二. 改善生活習慣
除了減輕壓力來源,例如盡量不加班、熬夜。閒時亦應多做運動,外出走走,保持心情輕鬆。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