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消除】長期捱夜、鼻敏感人士易有熊貓眼!中醫穴位按摩減淡黑眼圈和眼袋
4大常見的黑眼圈類型
1- 色素型黑眼圈是由於化妝品色素沉澱、日光下暴曬等因素形成了色素堆積,引起眼周黯沉,眼周皮膚呈棕黑色。
2 - 血管型黑眼圈主要因為鼻敏感、睡眠不足等導致的眼周血液循環不良,眼瞼皮膚的靜脈血流淤塞,使眼周呈青紫色,有時更伴有眼周浮腫。
3 - 結構型黑眼圈由於眼袋出現、淚溝下陷,眼眶下方凹陷因而產生陰影,使黑眼圈更為明顯。
4 - 混合型黑眼圈是指色素型、血管型和結構型三種黑眼圈的癥狀同時存在。
鄺醫師解釋,在中醫的角度而言,《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中有提到「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這明確指出了黑眼圈與瘀血有關。《眼科集成》說到「氣鬱血滯 ……而透於眼胞眼堂,隱隱現青黑之色氣。」中醫認為肝主青色,腎主黑色,如果人體肝腎不足,可令眼周顏色青黑。中醫治療黑眼圈、眼袋,要先辨明患者屬於哪個証型,再針對個人體質,配合中藥治療,從根本調理個人體質,標本同治,消除黑眼圈。
3大黑眼圈中醫證型
1 - 肝郁氣滯型:
雙眼上下眼瞼皮膚青瘀,伴情緒急躁,心情不舒,乳房脹痛。
2 - 脾氣虛弱型:
雙眼浮腫,眼袋明顯,早上較為嚴重。皮膚萎黃沒有光澤,容易疲倦,飽食後易感腹脹,大便稀溏。
3 - 肝腎陰虛型:
眼周顏色棕黑,記憶力減退,失眠多夢,容易口渴,腰酸。
鄺醫師教大家自己動手除黑眼圈。她稱,黑眼圈、眼袋問題配合針灸治療會有更顯著的療效。針刺眼周附近穴位,例如攢竹、魚腰、絲竹空、陽白等,配合內服中藥,能加強眼周附近血液循環,促進細胞更新,標本並治。日常可以自我做眼部穴位按摩,以暢通眼周經絡,減淡黑眼圈,消除眼袋。
按摩7個穴位減淡黑眼圈
穴位:攢竹、魚腰、絲竹空、陽白、睛明、承泣、太陽。
方法:可在眼周先塗抹眼霜或臉部用按摩油等介質,用無名指按摩上述眼周的穴位。每個穴位30秒,力度輕柔。按摩後可加熱毛巾熱敷,溫度要適宜、溫和,控制於攝氏40度左右為佳,切勿燙傷皮膚。
Photo from 卓爾中醫綜合治療中心
Photo from 卓爾中醫綜合治療中心註冊中醫師鄺詠欣
Text: UrbanLife Editorial
Photos: UrbanLife Editorial, 卓爾中醫綜合治療中心
Source: 卓爾中醫綜合治療中心註冊中醫師鄺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