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測柏金遜症】德國研究「1個關鍵動作」自測準確率高達8成 比手震更早出現!
一個簡單的日常動作,竟可能預知嚴重的腦部疾病?德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只要分析人體的「轉身」動作,就能提前近8.8年預測柏金遜症(Parkinson's disease)的發生,比手震更早出現!且準確率高達80.5%。有醫生推測,未來智能手錶等穿戴式裝置或可透過紀錄轉身數據,偵測大腦健康。

1個動作自測柏金遜症先兆 準確率達80.5%
重症科醫生黃軒分享這項來自德國基爾大學的研究。他解釋,「轉身」是全身最複雜的動作之一,需要大腦、前庭系統與肌肉的高度協調,是神經系統的高難度動作。研究追蹤了933名51至85歲的參與者,並發現後來確診柏金遜症的患者,早在確診前8.8年就已出現「轉身變慢」的異常。
研究中的關鍵數據是「峰值角速度(Peak Angular Velocity)」,即轉身那一瞬間最快的速度。透過結合年齡、性別與轉身速度建立的AI預測模型,準確率高達80.5%。數據顯示:
- 健康人群的平均轉身速度為:186.6°/秒。
- 潛在柏金遜症患者的平均轉身速度則為:162.9°/秒,且每年下降約2.68°/秒。

「轉身慢」比「手震」更早出現:6大確診前警號
研究指出,在柏金遜症初期,大腦控制運動的區域開始退化,最先影響的是需要高協調度的複雜動作,因此「轉身慢」會比「手震」更早出現,使其成為早期神經退化的敏感指標。
研究人員也發現了柏金遜症確診前的六個警號:
- 確診9年前:聲音和臉部表情失調、轉身角度變差。
- 確診8年前:手指開始抖動。
- 確診7年前:手臂擺動惡化。
- 確診6年前:走路開始不穩。
- 確診4.5年前:下肢碎步、不均衡。
- 確診4年前:平衡感消失、僵硬和四肢緩慢。
柏金遜症早期5個易忽略的信號
除了轉身速度變慢,黃軒醫生提醒,柏金遜症前期還有以下易被忽略的信號:
- 嗅覺變差、聞不到味道。
- 便秘。
- 睡眠時手舞足蹈。
- 說話聲音變小。
- 走路單臂不擺動。
黃醫生表示,隨著穿戴式裝置(如智能手錶)及AI的普及,未來或有機會透過日常動作監測,偵測大腦健康,實現早期篩查,讓醫學從「治病」走向「預測健康」。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