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膜步驟】面膜敷完要洗臉嗎?多久敷一次?正確敷面膜方法、時間、頻率與保養順序
面膜是許多人常用的保養步驟之一,但若敷面膜方法不當,不但效果打折,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因此當我們在享受面膜保養之前,務必了解正確的面膜使用方法與步驟。本文將全方位講解敷面膜的正確方式,包括面膜前的準備、敷面膜步驟與技巧、不同類型面膜的建議時間與頻率、敷完是否要洗臉以及後續護膚順序等,並針對油性、乾性、混合性與敏感性肌膚給出建議,解答常見疑問,幫助讀者在日常護膚步驟中善用面膜達到最佳效果。
面膜前的準備
Photo from iStock
在敷面膜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能讓面膜功效發揮更佳。以下是敷面膜前建議進行的步驟:
- 徹底卸妝與清潔:先徹底卸除彩妝並溫和潔面,確保臉上沒有殘留的油脂污垢。如帶妝或皮膚不潔就敷面膜,不但影響養分吸收,還可能引發粉刺痘痘。
- 適度去角質(視需要):敷面膜前去角質有助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讓肌膚保持光滑通暢。但如果皮膚偏敏感,角質層過度磨薄反而有害,建議一般肌膚約每週1 - 2次去角質即可;若是敏感肌則一週一次或更少。尤其是剛做完醫美療程的脆弱肌膚,更應謹慎去角質頻率。
- 熱敷或蒸臉(視需要):在清潔後、敷面膜前,可視需要先用溫熱毛巾敷臉數分鐘。適當的熱敷能打開毛孔、軟化角質,讓後續的面膜精華更容易滲透。但要注意蒸臉一次不宜超過15分鐘、每週最多2 - 3次即可,以免過度刺激。
- 先行保濕打底:敷面膜之前,建議先拍點化妝水為肌膚補水打底。化妝水能提供肌膚初步的保濕,並軟化角質、舒緩肌膚狀態,等於打開肌膚吸收的通道。有了這道打底,敷面時肌膚比較不會乾渴,吸收面膜精華也更有效率。
- 敏感測試:可將面膜的精華液少量塗在耳後或下顎邊緣肌膚,靜待約10分鐘觀察是否有紅癢等不適,確認沒有過敏反應再使用全臉。
敷面膜的正確步驟與技巧
Photo from iStock
敷面膜看似簡單,但掌握正確的順序與技巧,才能確保保養事半功倍。以下是正確的敷面膜步驟:
步驟一:洗臉後,先進行化妝水和精華等基礎保濕步驟,待肌膚處於濕潤柔軟的狀態時,再敷上面膜。經過清潔、化妝水與精華液後,毛孔處於打開狀態,此時敷片狀面膜約10 - 15分鐘,有助於將精華成分深層導入肌膚。
步驟二:敷面膜時的技巧。根據面膜種類,正確的敷法略有不同:
面膜類型 | 正確敷面膜方法 |
片狀面膜 | 對準五官貼合臉部,由額頭、鼻子往兩頰輕壓撫平,趕走氣泡以確保肌膚都密貼吸收精華。 |
泥狀/塗抹式面膜 | 將面膜均勻塗抹全臉(避開眼周與唇周),厚度以遮蓋膚色為準但不宜太厚。可以順著肌膚紋理塗抹,T區和毛孔粗大處可略微加強厚度。塗抹後靜待面膜乾燥或依規定時間作用。 |
撕拉面膜 | 塗抹時同樣避開眉毛、髮際和敏感部位,厚薄適中且邊緣均勻,以方便完整撕下。等待全乾期間不要觸碰臉部,以免破壞膜層。 |
睡眠面膜 | 這類通常在夜間保養最後一步使用。取適量塗滿全臉形成薄薄一層保濕凝膜,不用覆蓋太厚,以免弄髒枕頭,待其自行吸收過夜。 |
步驟三:到了時間先將片狀面膜輕輕從邊緣揭下,如果還有多餘精華留在袋中可一併取出利用,塗抹於脖子、手肘等部位不浪費。泥狀面膜則以溫水徹底沖洗乾淨,確保沒有殘留於毛孔。撕拉面膜要從邊緣慢慢撕起,動作放輕柔減少對皮膚拉扯,撕下後臉上殘留的小片膜屑可用濕毛巾擦除。
但仍要注意,若敷面膜的過程中皮膚出現刺痛難耐或異常紅腫,應立即停止敷用並將面膜移除、清洗,避免造成進一步傷害。
面膜要敷多久?依面膜類型調整時間
各類面膜因材質和功能不同,建議的敷用時間也略有差別。以下整理常見面膜類型與使用時間、是否需要清洗等資訊:
面膜類型 | 建議敷用時間 | 敷完是否需要洗臉 | 適用膚質 | 備註與技巧 |
片狀面膜 | 10 - 20分鐘為宜,不可敷到乾。 | 一般不需要。如覺黏膩可清水洗淨。 | 所有膚質皆可使用(依成分選擇適合膚質者)。 | 含滿滿精華液的面膜。敷時最好平躺休息,避免精華往下滴。取下後可輕拍按摩剩餘精華促進吸收。 |
泥狀面膜 | 約5 - 15分鐘,不宜完全乾透,以面膜半乾狀態就可洗掉。 | 需要。用溫水沖洗乾淨,以免殘留。 | 油性、混合性肌膚適用較多;乾性肌膚酌情使用。 | 以泥土、黏土為基底的深層清潔面膜,能吸附油脂髒污,但敷太久會過度乾燥。敏感肌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清潔泥膜。 |
撕拉面膜 | 約15 - 20分鐘,等膜體完全乾透再撕除。 | 需要。撕除後若有殘留物,建議以清水或濕毛巾擦拭乾淨。 | 中性、油性肌膚適用;敏感肌及角質薄者不建議。 | 可帶走老廢角質與粉刺,但撕拉對皮膚有負擔,頻率不宜過高,使用時也要避開眉毛髮際。 |
睡眠面膜 | 過夜使用最長可達6 - 8小時。 | 不用立即洗,翌晨照常洗臉即可。 | 乾性、缺水肌膚適用;其它膚質視產品質地決定。 | 質地清爽凝膠或乳霜狀,可在整晚滋養肌膚。但要避免塗太厚,薄薄一層即可,以免沾枕頭。 |
(上述為一般建議,最佳敷用時間與用法請遵循產品說明。) |
敷完面膜要洗臉嗎?後續保養順序怎麼安排?
敷完面膜是否要洗臉取決於面膜的種類和膚質感受。片狀面膜多半不需要再用潔面乳清洗,只需將剩餘精華按摩吸收即可;但若面膜精華較多感到黏膩不適時,還是可以選擇以清水沖洗掉多餘殘留,再進行後續保養。相反地,如果使用的是泥膜、啫喱面膜等需要洗掉的產品,當然就要按照指示徹底潔淨肌膚。
面膜敷完後最重要的步驟就是適量擦上乳液或面霜,建立一道皮膚保護膜將水分鎖住。因此,正確順序應該是:敷完面膜⇒(視需要沖洗)⇒先拍點化妝水或精華平衡肌膚狀態⇒立刻塗抹乳液/面霜進行保濕鎖水。特別是在乾燥的季節或空調環境中,這一步更是關鍵,能將面膜的效果延續放大。另外,白天敷完面膜後若隨即外出,一定要記得擦上防曬,因為有些面膜(例如含酸的煥膚、美白面膜)可能讓皮膚角質變薄而對日光更敏感。
面膜多久敷一次?可以天天敷嗎?
一般情況下,建議一週使用2 - 3次面膜進行強化保養,就足以讓肌膚保持良好狀態。頻率過高可能讓皮膚來不及吸收消化,反而造成負擔。尤其很多市售面膜含為了效果添加了香料、精油、酸類等活性成分,天天使用反而提高刺激或過敏機率。因此,建議除非是成分極為溫和單純的面膜,否則還是以每週敷幾次為宜,不推薦每天都敷。
當然,每個人的膚質耐受度不同,若您使用的是溫和配方且肌膚反應良好,偶爾連續幾天密集敷面也是可以的,只要密切觀察皮膚狀態並做好防護。簡而言之,不要迷信天天敷才會皮膚好,按照肌膚需求制定合理的頻率才是聰明的保養之道。
不同膚質的面膜選擇與頻率建議
每個人的膚質特性不同,在面膜的選擇和使用上也應有所區別。以下針對油性、乾性、混合性和敏感性肌膚給出建議,供讀者參考:
- 油性肌膚:油脂分泌旺盛者建議選用具有淨化控油功效的面膜,例如泥狀面膜、控油成分的片狀面膜等。泥膜一週可使用約1 - 2次,它能吸附多餘皮脂、暢通毛孔,對預防痘痘粉刺有幫助。除此之外,油性肌也需要保濕,可搭配清爽型的保濕面膜,每週1 - 2次,補水同時調節油水平衡。
- 乾性肌膚:乾燥缺水的肌膚適合選擇高保濕滋養類型的面膜,例如含有玻尿酸、神經醯胺、植物油的面膜等。這類面膜能迅速為肌膚補水潤澤,改善緊繃脫屑,同時也可提高敷面膜的頻率,每週2 - 3次甚至隔天一次都無妨。不過即使是乾肌,清潔型面膜(如泥膜)也不宜過度頻繁使用,以免帶走必要的皮脂。建議乾性肌膚將重心放在補水修復,且敷完一定要加強後續的乳霜封層,讓水分養分不流失。
- 混合性肌膚:混合肌T區偏油、兩頰偏乾,在面膜選擇上可採取分區保養或多重面膜的策略。例如T區容易出油堵塞,可每週使用1次泥膜清潔毛孔;U區兩頰則每週2次保濕面膜滋養,必要時額頭下巴敷與T區不同的面膜。混合肌的原則是調和油水平衡:既要控油又要保濕,所以可交替使用不同功效的面膜。
- 敏感性肌膚:敏感肌在面膜使用上需要格外謹慎,建議選擇舒緩修護類型的面膜。使用前務必先做敏感測試,確認不會對其中成分過敏。頻率方面,敏感肌一週1 - 2次為佳,甚至只在肌膚狀態不穩定才敷來急救即可。避免使用撕拉式面膜或酸類煥膚面膜,因這類面膜或引致嚴重的刺激反應。即使是保濕面膜,敏感肌也應挑選無酒精香精的產品,減少不必要的添加物。如果敷面膜時出現刺痛發紅,應立即取下面膜並以清水沖洗乾淨,暫停使用該產品。
常見敷面膜問題解答
Photo from iStock
最後,我們針對幾個大家經常提出的敷面膜相關疑問進行解答:
敷面膜敷越久越好嗎?
不是。面膜有最佳作用時間,並非敷越久效果越好。適當時間內(約10 - 20分鐘),肌膚能吸收的養分是有限的;超過時間後,面膜開始變乾,不但養分無法再進入,還可能倒吸皮膚水分,導致乾燥。另外,敷太久會讓一些化學成分濃度過高,引發刺激或缺氧性過敏。因此一定要按照產品說明或20分鐘以內的原則來執行,過猶不及反而有害。
可以連續每天都敷面膜嗎?
不建議一般人天天敷面膜。每天使用可能讓皮膚角質層過度軟化,長期下來反而變得脆弱敏感。此外,如前所述,天天給肌膚高營養反而可能造成「營養過剩」,皮膚吸收不了造成浪費,甚至因負擔過重而變得暗沉。建議一週敷面膜最多2 - 3次即可。只有在使用的是極溫和、專為每日使用設計的面膜時,才可以考慮每天使用,但期間仍需密切留意膚況。總之,「適度保養,勝過過度保養」,給皮膚適當的休息時間才能維持健康的吸收力。
敷完面膜後還需要擦保養品嗎?
需要,而且順序很重要。面膜本身提供大量精華,但並不等同完整保養的最後一步。一般建議敷完面膜後,依然要進行後續該有的保養步驟:先擦上化妝水、精華等,以恢復肌膚正常的保濕節奏,最後一定要上一層乳液或面霜將水分鎖住。特別是敷完面膜肌膚角質含水量高,此時不封層保護,水分很快就流失。很多人敷完面膜覺得臉上黏黏的不想再擦東西,其實那層黏膩的精華並不能替代鎖水產品,因此保濕步驟不可省略。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