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許賢媽媽像「教練」:叫我飲涼茶就是對我的愛、努力找到大家舒服相處的距離
「一試定生死」。公開試是香港每個學生都要面對的一場考試,大部分學生提到公開試,可能感到恐懼、厭惡,背後是因為分數,因為未來,還是因為家人的期望?考過末代高考後,十年來一直對公開試念念不忘的許賢,以紀錄片形式製作了《公開試當真》,紀錄2023年當屆考生滕毅康(阿康),面對DSE公開試的四個月。身兼監製及演員的許賢最後亦一同參加考試。公開試為什麼成為心結?許賢回望說著,「好像是不開心多於開心,好像是比較壓抑的原因是...都是因為成績不夠好」。是誰覺得成績不夠好?是誰令他覺得成績不夠好?也許是許賢口中,有點像他人生「教練」的媽媽。
Photo from 電影《公開試當真》劇照
10年的心結——公開試
回顧過去學生時期,許賢提到,是不開心大於開心,十分壓抑的一個時期,原因主要是因為成績。許賢當年就讀的是一間英文中學,大家都很注重成績,而他則感到壓力重重,不如其他同學出色。「小學是考頭20名,中學時就考尾20名」,這個轉變對他來說是難以接受,亦成為他往後十年的心結。
現時香港學生,度過3年高中生涯後,要考「文憑試」;而舊制下的中學生,中五面對會考,中七應付高考,其中一試失手,大學可能就此無緣。許賢稱之為「戰爭」,一個失誤可能就會「戰死沙場」,「進不了大學你在媽媽眼中就大鑊了,玩完了」。
許賢最後在高考獲3C成績,讀不到想讀的中大經濟系,最後只能入讀理大會計及金融科,說實話,成績不算差,而又有大學錄取,然而許賢覺得不夠,在這10年期間一直帶著遺憾,每年放榜的時候,都會拍片講及「公開試」,這種執著之下,紀錄片《公開試當真》就此誕生。
Photo from 電影《公開試當真》劇照
既是監製,亦是主角之一的許賢,最初在YouTube頻道《試當真》上載紀錄片《EA EXAM真係驚》,一年後剪輯成電影版《公開試當真》,登上大螢幕,追訪2023年DSE考生阿康8個月以來,由「考天才波」到瘋狂補習和溫習的備考過程,而許賢亦「親身落場」,以自修生身份報考中文和經濟兩科。許賢除了是阿康的考試同伴,更充當督促他讀書的角色。
換位的角色
許賢談到,有一次發阿康脾氣,當時自己除了要應付溫書考DSE的壓力外,同一時間,他自己的公司出現問題,亦要花費許多時間和心力處理,「我覺得他(阿康)在偷懶,然後我就罵了他(阿康),就是我處理的事情難那麼多,我只是叫你溫習,本書在你前面就溫吧,就是這麼簡單,為什麼你做不到呢?」
Photo from 電影《公開試當真》劇照
這句說話出口的瞬間,許賢當時突然覺得自己「好像被媽媽上身」,因為媽媽也會這樣罵往日仍是學生的許賢。10年後,許賢與媽媽的角色就變成:阿康是當年的許賢,而許賢則擔當了媽媽的位置。
這也是許賢希望透過電影帶出的信息,「為什麼他要逼人讀書」,答案是因為媽媽曾經也是這樣逼他讀書。紀錄片中聚焦許賢母子的關係,媽媽對許賢的要求和期望,其實潛移默化中影響許賢很多,中學時逼他退出乒乓球校隊,專心讀書,大學選科時逼他放棄創意媒體改讀會計,「我知道她不是害我,她也是愛我才這樣做」,因此許賢後來緊張阿康溫書,自然地使用了與媽媽一樣的方式。
媽媽是教練
「我的原生家庭是媽媽放了很多關注的家庭」許賢形容,媽媽是教練一樣的存在,想他各方面都做到最好,想要他在外不被人罵,於是媽媽在家罵得最厲害,而且「罵也是媽媽罵,疼也是媽媽疼」。
因此許賢自小就是「阿媽叫做就做」,媽媽期望「望子成龍」,想他讀好書,想他入到好大學,想他讀完書做會計。許賢坦言,以前面對媽媽的要求,他會覺得「很辛苦啊、很煩啊!我做不到啊!」但最後仍然會順從,「我覺得她真的疼我,我不會質疑她對我的愛。」不過,許賢說服母親同意他搞創作,或者是母子兩人踏出轉變的第一步。
與媽媽之間一杯涼茶的關係
雖然覺得煩,但仍然會聽話順從媽媽的意思,「因為我真的當了她是教練」,反而當許賢長大一點後,會倒過來挑戰她,「她經常叫我喝涼茶,我(以前)其實不想喝啊,但我都會喝。但是到了長大了,我開始會挑戰她『喝涼茶就可以了嗎?』開始挑戰她,你用這個方法愛人嗎?你的愛人方式就是喝涼茶嗎?這樣就行嗎?」
甚至質疑她「你懂不懂得做人家媽媽」,說出一些比較傷人的說話,是許賢過去5年對媽媽的反叛。「現在三十歲長大了就不會了,會希望跟她好好相處,還有希望解讀到她什麼時候想表達愛意。」
Photo from 電影《公開試當真》劇照
拍攝紀錄片時團隊安排兩母子對話,許媽媽剖白當年過於看重讀書,過於逼迫兒子而感後悔,也多次在許賢睡着後偷偷走到床邊向他道歉,若能重來,她決斷回答不會再逼迫許賢。相處這麼多年,許賢第一次聽到媽媽這些說話,他亦很感激媽媽願意在鏡頭面前認真分享,「好像她肯定了我的工作一樣」。
紀錄片最後以許賢點火燒了中大資訊日小冊子,又把保存多年的經濟筆記拿去廢紙回收,多年來的心結或者不會一時三刻就可以解開,但再考一次的公開試、媽媽的回應讓他慢慢來放下以往的執著。
「現在我們的相處,我會理解為我們關係是一點都沒有改變,現在我反而放棄我要改變媽媽,然後我希望我努力找到大家舒服相處的空間距離。」許賢又以涼茶舉例,「她會照樣給我喝一杯涼茶,我預定接下來幾十年會每個星期喝涼茶,我現在和以前不同的是,我希望自己會懂得這些舉動的含意,還有我會怎樣令她舒服地回應她。」
原生家庭是什麼?
許賢的原生家庭,或者與很多香港家庭一樣,家長一方比較傳統而專制,而子女接受的壓力則無從宣洩。香港心聆臨床顧問及輔導心理學家Opal解釋,原生家庭,即是Family of Origin,包括有爸爸媽媽、兄弟姐妹的家庭,即使人們結婚後會有另一個家庭,長大的那個環境才是原生家庭。
Opal稱,基本上小朋友的傾向一定是討好爸爸媽媽,因此爸爸媽媽的要求他都會聽從,每個人不多不少一定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Opal認為,最大的影響就是爸爸媽媽會不會與負面情緒相處、懂不懂得與自己的情緒相處、懂不懂得當小朋友有情緒時,去協助他。因為小朋友不會無師自通學懂如何正確處理情緒,如果爸爸媽媽單純只是叫他「不要哭,那麼小事..」,基本上小朋友沒有機會學習如何與情緒相處。
而如果爸爸媽媽有正確引導小朋友處理自己的情緒的話,小朋友就會像裝備了一樣,日後長大了當這些情緒來到時,就不是壓抑,掉在垃圾桶,而是與情緒相處,幫助自己,做自己重視的事。
有人認為「遠離原生家庭」是最好的辦法,Opal說,這是一種「emotional cut off」或者「physical cut off」,不過,其實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她說,其實很多人都在面對不太熟悉的「外人」,可能是老闆、同事等等,可以十分理性;但回到家對著父母時,情緒反應就爆發出來,有一些關係親密的人,例如朋友、情人等,可能同樣容易出現情緒化的相處模式。
那應如何減輕原生家庭的傷痛或影響?
Opal建議,首先要慢,慢下來後才可以可以開始思考到一個與家人互動雙贏的辦法。在一次分享中,有觀眾問「不敢對專制的父母講自己的想法,應該如何才好?」Opal就答,可能那些「專制的父母」,只是不懂如何表達對子女的著緊,可以試著轉換態度去與父母溝通,「如果覺得值得我們鼓起勇氣,無論多小的一步都要行,例如主動打個招呼已經是踏出了一步,不要困死自己在原地。如果所有事都想非黑即白,就好難解決。」
另外,可能大家都想知道「如何同屋企人溝通內心感受而不爭吵?」Opal說,與家人溝通時,儘管心中或許會有許多關於「他們應該怎樣做」的想法,但我們應該著重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在與你們相處時,我感到壓力重重」、「有時候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我們之間的問題」。此外,也可以邀請一位公正中立的第三者介入,讓大家在冷靜的環境下進行溝通,這樣我們內心固有的情緒模式就不會輕易浮現,減少情緒爆發的可能性。
如果單靠自己的力量,無法輕易抽離情緒冷靜,不妨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社區心活指南®️(iACT®️)計劃由香港心聆 (Mind HK) 提供,由接受培訓的心理健康主任為面對輕微至重度焦慮症、輕微至中度抑鬱症,或受情緒困擾人士提供6-8節免費及短期的線上或面對面的心理健康支援。讓他們能夠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繼而協助他們改善身心健康。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