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不孕治療】夫婦超過1年仍未能懷孕?成因+中醫調理方法+食療

【不孕治療】夫婦超過1年仍未能懷孕?成因+中醫調理方法+食療

醫療專欄 註冊中醫
By Pinky on 04 Dec 2023
Digital Content Writer

近年全球面對人口老化、生育率下降等問題是無可厚非的事實,香港由其嚴重,政府著手大力推出不同政策以推動市民生育,生育除了是個人意願問題外,更可是生理問題根源,工作環境、壓力、生活習慣等等會影響著生育能力,從而衍生出更多問題。今次有註冊中醫師羅佩雯博士為大家分享中醫治理「不育不孕」的資訊。

Text:註冊中醫師羅佩雯博士

生育除了是個人意願問題外,更可是生理問題根源,工作環境、壓力、生活習慣等等會影響著生育能力,從而衍生出更多問題。

中醫角度,如何定為「不育不孕」?

在西醫角度,夫妻沒有避孕的情況下超過一年以上仍未成功懷孕,可稱為不孕症。現代中醫與西醫對不孕症的定義是一樣的。當夫婦定期有行房,而期間完全沒有採用任何避孕方法,1年後仍未能受孕,便是不孕(女士)或不育(男士)。

不孕的成因是什麼?

從中醫角度,不孕不育症最常見的成因是大年齡、飲食不健康(例如進食太少、過度飲食寒涼生冷或進食過多肥膩及過甜食物)、過少運動、心情過於緊張、工作壓力太大等。女士不孕症最常見的證型分類是腎虛、氣血虛弱、肝鬱氣滯、及痰濕瘀阻;而男士不育症最常見的成因是腎虛、氣血虛弱及肝鬱氣滯。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也有所不同,所以應諮詢中醫師作進一步更準確的診斷。

一般從外觀或脈象上,有沒有一些表徵可以看到?

從外觀上,如果屬腎虛及氣血虛的男士或女士,一般都會比較沒有神彩,面色差,脈象上會比較沉細而弱。屬肝鬱氣滯的男士或女士,一般都會情緒急躁或憂鬱,脈象上會比較弦緊。女士屬痰濕瘀阻的,常見的症狀是比較肥胖、伴有荷爾蒙暗瘡、面油及體毛也較多。當然,這些只是最基本的症狀,臨床上應再進一步作出仔細診斷。

會如何治療男女士問題?

  • 男士治療:多數以中藥治療為主,針灸為輔。
  • 女士治療:多數同時以中藥及針灸治療。

一般以三個月為一個治療周期。具體的療程會以個別情況有所差異。

近年生殖醫學幫助不少夫婦生育,中醫對此方面有什麼看法?

作為一個中醫師,對生殖醫學是抱持開放的態度的——特別是一些無可逆轉的因素,例如年紀大、女士兩邊輸卵管已經切除等因,中醫與生殖醫學同時使用有可能會增加女士懷孕的可能性。

有不少研究證實中藥及針灸能提升輔助生育成功懷孕的機率。據有一項綜合分析研究數據顯示,在接受中西藥結合治療的不孕婦女,懷孕機率較只接受西藥高逾74%,其研究更指出在接受3至6個月中藥治療的婦女,對比西藥,排卵情況及子宮內膜厚度也能得到改善,並有效性治療子宮內膜異位。

在針灸方面,有三個綜合分析研究的數據均證實接受若干次數針炙,能改善多囊卵巢綜合症,同時亦增加受孕機率。對於接受人工受孕而產生的輕微焦慮不安的女士,也能以針炙幫助她們放鬆及改善氣血循環。

男士方面,近年有一個綜合分析研究顯示用中藥加維生素E+C治療的效果比單純維生素治療佳,其中精子濃度、活動力、存活率以及受孕率都明顯上升。

中西醫合作治療不孕上,中醫會擔任什麼角色?

通常病人在接受西醫輔助生殖治療之前的三個月,中醫會開始調理病人體質,令男士及女士的身體狀況更健康、更適合孕育新生命。

不少研究證實中藥及針灸能提升輔助生育成功懷孕的機率,因此在接受輔助生育療程的女士大部份時間都可以服用中藥及針灸。不過在注射排卵針期間,建議不宜使用中醫藥以免影響西醫治療,而針灸則可以繼續進行。當在植入胚胎期間,就能同時食中藥及做針灸作調理,但此階段的治療需要非常小心,最好由經驗豐富的中醫師治理。

具體來說:

  • 懷孕前:根據月經週期進行調理,例如在經期間可以通過活血理氣促進順利排出經血。
  • 經期後:促使子宮內膜生長發育,滋補腎陰和養血。
  • 第三個周期:活血和滋陰,以促進順利排卵。
  • 第四個階段(排卵後至下次經期前):確保子宮內膜持續得到足夠的氣血供應,有利於其增厚,調理方法主要是以溫陽化氣為主。

有沒有建議行房注意事項,以增加懷孕機會?

中醫認為男士及女士的身體應該在最健康的狀態下,盡量在接近排卵之前及排卵期間適度行房,以增加懷孕機會。

另外,以下行為都可以有助暖豁養精:

  • 男士:適當運動、充足休息及放鬆心情,與及不要縱慾過度
  • 女士:飲食均衡,避免進食生冷飲食及注意保暖、適當運動、充足休息及放鬆心情

食療主要幫助:益腎健脾,補益氣血

適合男女同用的食療(二人份量),建議每星期2-3次:

  • 杞子12g
  • 杜仲12g
  • 黨參12g
  • 合桃12g
  • 淮山12g
  • 瘦肉適量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