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治療】中年男腹脹揭15厘米肝腫瘤 免疫標靶+手術治療成功抗癌
該男士從事金融業,本身是B肝病患,因肚子脹痛就醫,經超音波發現有15厘米肝腫瘤。由於病患無肝硬化,且肝功能正常,醫生建議使用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三個月後,腫瘤壞死縮小得以開刀切除,術後2~3個月持續追蹤,目前其肝臟無腫瘤,也無併發症,患者恢復原先的正常生活。
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生陳三奇表示,早期肝癌幾乎沒有症狀,因為肝臟沒有神經纖維,不過當腫瘤壓迫到肝臟表面神經,患者才會感覺肚子悶脹、不舒服,有些患者因腹痛急診就醫,亦發現腫瘤已破裂出血。至於大家熟知的黃疸、腹水、食慾不佳、疲倦等症狀,一般都是晚期肝癌,甚至癌細胞轉移時才出現。
陳三奇指出,過去藉傳統標靶藥物縮小腫瘤,大概只有5~10%的患者有成效;單一免疫治療的機率則只有15%。而從統計來看,兩年前研發出來的「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組合」有突破性進展,平均每3位晚期肝癌患者,就有1人的腫瘤獲顯著縮小。
另根據BCLC巴塞隆納臨床治療分期2021年更新資訊,透過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有機會幫助晚期肝癌病友的平均存活期延長至兩年左右,實為肝癌患者之福音。
陳三奇解釋,不管是口服或注射的「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其作用在抑制腫瘤血管的生長、餓死癌細胞;免疫藥物則是活化患者的免疫功能,來對抗癌細胞。兩者藥物可以揮發協同作用、相輔相成,最終目的都是希望縮小腫瘤。
至於何時介入治療的效果較好呢?其實,所有疾病都有治療黃金期,肝癌也不例外,與其等到肝功能變差才投入,導致治療效果「打折扣」,陳三奇建議,最好盡早使用「免疫合併標靶治療組合藥物」,才能讓藥效發揮最佳狀態。
一旦確診肝癌,甚至為晚期,難道就宣判末日嗎?陳三奇鼓勵病友不要灰心沮喪,過去晚期肝癌的藥物治療效果有限,罹患了就等於被宣判死刑,但近年來醫療藥物進展快速,此「免疫合併標靶治療組合」今已成晚期肝癌治療的優先選擇之一。不過,建議患者在肝功能尚未衰退前,爭取黃金治療時間,以獲得較佳治療成果。
Text: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