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功效】真的能改善腸胃、增強免疫力?中大教授解謎:2類人最需要補充
吸收益生菌可改善腸胃、免疫能力
益生菌即是有益的細菌,每個健康人士大概有900萬億細菌基因在腸道中,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說:「益生菌第一可以改善腸胃,第二可以提升免疫力。不同種類的益菌有不同功能,有些菌幫我們消化吸收營養,消化食物,有些菌幫助我們提升身體的免疫能力,有些細菌可以抵抗病毒入侵身體。」
出生時,我們已有自己的一套腸道微生態,大部份遺傳自母親,而隨環境不同,例如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工作等,全部都會影響腸道微生態。黃秀娟指,有幾件事可以保護平衡的生態,「第一是預防吃過多抗生素,因為抗生素除了殺掉惡菌,也會降低好菌。第二我們每天吃甚麼也十分重要,如果我們吃過多食品添加劑,或者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會促進惡菌的成長,降低益菌的數量。」
想令好菌增加,可以多進食益生元(Prebiotics)食物,黃秀娟說:「益生元是餵益生菌吃的營養,所以如果你要比較多的益生菌,你也要多吃益生元餵飼細菌。」益生元在食品中可以攝取,例如泡菜、乳酪、酸奶、發酵茶、蘆荀等皆是比較高益生元的食物,每天吃這些食物,可以促進益生菌慢慢在腸道裏成長。
益生菌不足會影響大腦、精神健康
可是,當一個人腸道裏的益菌與害菌比例失衡的話,人體會出現很多不良反應,例如消化不好、便秘、免疫力降低等,黃秀娟指:「身體對抗病毒的能力會下降,例如現在疫情新冠肺炎病毒入侵的風險會增加。中大最近做了一個研究,看了幾千個香港市民的腸道菌群,我們用糞便總體基因測試,結果很驚人,4成健康的香港市民有微生態失衡問題。」
較高風險出現腸道微生物群失衡的市民為患上肥胖症、二型糖尿病、癌症、抑鬱症、長期病患或長者,黃秀娟說:「他們好菌較壞菌比例低,最近中大也有研究說,這對我們的大腦也有影響,例如抑鬱、自閉症的風險,也是跟我們的腸道細菌息息相關。」
目前關於腸道微生物的研究中,傾向以腸道益生菌預防疾病的方向,黃秀娟說:「我們發現有自閉症的3至6歲兒童,跟一般健康的3至6歲兒童,他們腸道中的細菌種類是很不同的,自閉症兒童多了5種惡菌,在健康的小朋友身上是沒有的。」而這5種細菌之中,其中3種會釋放病毒或毒素,經血液到大腦,影響嬰兒和兒童的情緒,更會出現自閉症癥狀,「我們有做過研究將有益細菌移植到有自閉症兒童身上,看到結果除了腸胃變好,社交行為也有改善。」
長期病患者較大需要補充益生菌
不過,要補充益生菌並不是隨便購買益生菌產品服食就可以,黃秀娟解釋:「要益生菌真的發揮作用,一定要經胃部到我們的腸道,而我們的胃部很多胃酸,很低的pH值,很多這些益菌已經在胃中死了,未必到腸道發揮作用,但是你不會知道。」因此要成功令益生菌有效,需要配合不同技術,例如鎖菌技術,令益生菌即使到達腸道仍能生存。
產品的研發地亦影響益生菌的效能,例如日本、韓國、歐洲、美國等外國產品,很多時以針對該地方或國家的數據選擇益生菌的種類,未必適合港人服食,黃秀娟說:「我們的菌群種類不同,生活習慣也很不同,我們或許根本不需要這些菌。」
腸道菌群就如指紋般獨一無二,即使同為香港人,甚至是孿生兄弟姐妹,也會有個別差異,每個人缺乏的益菌也會有不同,黃秀娟認為,補充益生菌與否不可以一概而論:「益生菌不是隨意選擇一款就可以,隨意一個品牌就可以,其實是不行的。不是每個益生菌也一樣,也不是每個益生菌也達到功能,更不是每個益生菌也適合,要吃多久又沒有科研數據。」目前很多在市面上買到的益生菌補充品中,主要有乳酸菌(lactobacillus),這種菌比較容易在食物上獲取,至於會否幫助到改善疾病、病癥或生活質素,黃秀娟提醒,選擇產品前最好先留意是否有理據支持,「如果真的選擇,真的要有科研支持,有些益生菌不便宜,每天服食可以花很多錢。」
黃秀娟補充,特別例子如癌症病人,治療後益菌數目的確會下降,「化療過後真的容易會減少好菌,很多癌症人士免疫力低,要很積極地補充,因為真的少了一系列益菌,最終發現真的有幫助,免疫力高了,也會減少肚瀉問題。」她認為長期病患者有更大需要補充益生菌,而一般健康的市民如想服食益生菌,其實是無害的,但是否真的能夠幫助身體,則需要多一點臨床研究支持。
Text: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