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小腸氣症狀】疫情在家健身不當致小腸氣嚴重恐腸壞死 一個動作辨早期症狀(附四招預防)

【小腸氣症狀】疫情在家健身不當致小腸氣嚴重恐腸壞死 一個動作辨早期症狀(附四招預防)

健康資訊 醫療新聞 醫學專科 運動與健身 腸胃肝臟科
By Amber on 13 Jul 2021
Reporter

疫情下不少市民已習慣在家運動,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指,如健身動作不正確,容易增加腹腔壓力,誘發俗稱「小腸氣」的疝氣問題,舉啞鈴、划艇、捲腹、深蹲等皆是高危動作。即了解初期病徵及預防方法。

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指,如健身動作不正確,容易增加腹腔壓力,誘發俗稱「小腸氣」的疝氣問題。Photo from UrbanLifeHealthEditorial

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表示,疝氣是指身體腹壁出現缺口,或腹股溝位置中的管道未有正常閉合,以致體內的組織或器官從腹腔壁薄弱的地方突出,在腹部或腹股溝形成腫塊。腫塊可以出現在不同位置,常見有腹股溝疝氣、股疝氣、臍疝氣、切口疝氣。疝氣成因主要是由於腹腔壁薄弱,當腹腔內壓力增加時,如慢性咳嗽、便秘、小便困難及長期提取重物下,便有機會在腹股溝、臍周圍或手術切口形成疝氣。

在家運動錯誤方法

一些常見的健身動作或運動,如舉啞鈴、划艇、捲腹、深蹲等,若進行時動作不正確,亦容易增加腹腔壓力,令肌肉鬆弛,從而使小腸穿過肌肉的缺口凸出。以舉啞鈴為例,如健身人士未有保持背部挺直、膝蓋彎曲、或腰部彎曲,加上過分用力,腹部就會承受過大壓力,導致體內器官或組織跌出腹壁進入腹壁的缺口,令小腸突出,形成疝氣。另外,飯後立刻運動、過急或過度鍛練、健身至腹部酸痛,亦有機會誘發疝氣。

不少人誤當疝氣為腸胃不適,延誤診治可能令病情加劇,腫塊無法復位,令疝內的腸臟受到絞窄壓迫,斷絕血液供應,造成腸絞結壞死,需緊急切除小腸才能免去生命危險。

腸氣又稱疝氣,意思是指腹腔內的器官通過身體腹壁缺口、弱點移動到外層。

早期病徵

一、患者在站立或咳嗽時,皮下會凸出一團軟組織,集中在腹股溝、肚臍周邊或以往手術的切口位置;惟平臥時腫塊會消失

二、在搬運重物、咳嗽或用力時,有小腸氣的位置痛感增加

治療方法

劉卓靈表示,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為外科疝氣修補手術,傳統需開刀進行,從腹壁外側進行修補,傷口5至8cm、康復期為一至兩星期,近年則有微創疝氣修補手術,以腹腔鏡進行,在肚臍作一個1cm切口及下腹作兩個0.5cm切口便能完成,康復時間為幾天至一星期。

一些常見的健身動作或運動,如舉啞鈴、划艇、捲腹、深蹲等,若進行時動作不正確,亦容易增加腹腔壓力。

四招健身貼士預防疝氣

一、適宜、適量、適時
建議初學者由教練正確指導,應逐步全面均衡地進行腹部核心肌肉訓練,從而減少小腸氣發生或惡化的機會。

二、注意健身動作
避免sit-up、跳躍,深蹲及硬舉動作。做瑜伽、舉啞鈴這類運動時,要僅記保持背部挺直、慢慢收緊肌肉,避免忽然用力。

三、其他鍛煉腹部肌肉方法
建議可採用倒立、躺臥姿勢或撐高臀部的方法來鍛煉腹部肌肉,這些方法相對較為安全。

四、調整呼吸
運動時要調整呼吸,吸氣時放鬆,收緊肌肉才呼氣 ,用力時切勿閉氣。

Text: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