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急救】行山新手必學!遠足易拗柴、抽筋、骨折 5種郊外傷患處理方法
近日天氣回暖不少市民都趁周末到郊外遠足,不過崎嶇不平的山路就有機會令「行山新手」受傷,一不小心就會扭傷、擦傷,甚至是骨折。要預防「樂極生悲」的情況出現,遠足前就必須學懂以下5種野外常見的傷患處理方法,救人亦自救。
1、腳踝扭傷(拗柴)
腳踝扭傷,即俗稱「拗柴」是行山常見的創傷,是指足踝關節韌帶全部或部份撕裂,當關節過度伸拉或突然扭轉時,就會超出關節正常的活動範圍而扭傷,引起腫脹、疼痛及瘀斑的情況。
如何處理?
要及時處理腳踝扭傷的情況,可以利用「RICE」處理法:
R—REST(休息)
讓傷肢休息,以免加劇受傷程度,幫助復原;於受傷48小時後,可重新進行漸進式活動,但如患處仍感到疼痛就應該停止。
I—ICE(冷敷)
受傷後如果患處有紅、腫、熱、痛的情況,可利用膠袋盛載冰塊敷在患處,減低腫脹及痛楚。(每2至4小時冷敷一次,每次冷敷15至20分鐘;切勿以冰直接冰敷於患處)
C—Compass(加壓)
可以利用彈性襪套或彈性繃帶卷包紮患處,固定傷肢。
E—Elevate(抬高)
將傷肢墊高(高於心臟位置),以減輕痛楚及腫脹。
2、抽筋
遠足前如熱身不足、拉筋不夠,甚至是遠足期間的行山姿勢不正確或中暑都有機會引致抽筋。遠足時肌肉突然用力,尤其是上落樓梯、跨步的動作都有機會令小腿的「腓腸肌」及「趾長伸肌屈肌群」抽筋。
如何處理?
—行山時如身邊有人抽筋,應該協助他透過伸展令肌肉放鬆;
—當傷者小腿抽筋時,應先讓他伸直雙腳;
—輕力及慢慢地抬起腿部,將腳掌向上屈;
—慢慢將腳掌壓向膝蓋方向,再輕輕按摩抽筋的地方;
—如果患者是因為體力不支而抽筋,我們應先將傷者移至陰涼處;
—為他補充水份及鹽份,再慢慢按摩或拉伸肌肉
2、出血
遠足期間意外難以預計,滑倒、跌倒、擦傷手腳都有機會令身體有出血情況。
如何處理?
—先讓傷者躺平休息,並墊高傷肢(骨折者除外);
—再替其檢查傷口,並用清水沖洗傷口表面;
—以敷料遮蓋傷口,用手施壓止血;
—最後用繃帶包紮傷口
—如果傷口有異物或斷骨凸出,應先予以固定傷肢,不應隨便移動傷者;
—在傷口邊緣施壓止血;
—包紮後再檢查傷肢的血液循環
註:包紮時不宜將傷口紮得太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3、中暑
在酷熱及潮濕的天氣下長時間進行戶外運動,或進行活動期間補水不足都有機會引致中暑,出現頭暈、頭痛、噁心、氣促及神志不清等情況,嚴重時更會出現全身痙攣或昏迷等現象,若沒作出及時急救,或會有生命危險。
如何處理?
—如遠足期間有人中暑,應先將傷者移到陰涼地方歇息;
—讓傷者躺下並用物件墊高其雙腳,增加流向頭部的血流量;
—如患者清醒,可協助他飲用適量含電解質的飲料或果汁補充身體水份;
—避免飲用酒精類飲品
4、骨折
野外地方多泥多石,若意外絆倒有機會導致骨折,令傷者出現劇痛感覺。骨折的傷肢可能會變形或歪曲,無法活動自如,嚴重的骨折更有可能引致休克情況。
如何處理?
—除非現場有危險,否則不應隨便移動傷者,以防影響傷勢;
—必要時要剪除衣物以顯露傷處;
—處理開放性骨折(即有穿破的骨折)時先小心止血,在傷處敷上敷料後予以包紮;
—利用夾板或三角巾固定骨折,確保傷肢與夾板之間有足夠護墊
(如沒有以上材料,可利用書籍等物件以作固定);
—檢查關節的血液循環及活動;
—必須盡快送院作進一步治理
5、蜂螫
郊野地方難以避免會遇上蜜蜂、大黃蜂或胡蜂等出沒,若誤觸蜂巢或會引致蜂群攻擊而受螫傷。受螫傷傷口會出現腫脹情況,傷者亦可能會出現劇痛及嘔吐、意識不清、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症狀,嚴重時更可引發急性肝炎等危及生命的症狀。
如何處理?
—若遇到一或兩隻黃蜂,只要不先作攻擊,一般可如常前進;
—如傷口有螫針,可先用鉗子拔除(不應擠壓毒囊,以免毒素進入皮膚);
—若遇群蜂追擊,應先以外衣包好頭、頸位置作保護;
—坐下不動或在地上捲曲身體,待蜂群散開才慢慢離開;
—以冷水濕透毛巾輕敷患處,以減輕腫痛;
—如遇嚴重螫傷應盡快求醫
Text: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Source:醫院管理局急症科中央統籌委員會、醫療輔助隊、紅十字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