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遜】「年紀大、機器壞」的必然定律?柏金遜症定義+症狀+診斷方法+治療方法
柏金遜症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因腦內多巴胺神經元減少而引發,從而影響活動控制及生活品質。許多人將其視為是年紀大的必然結果,但其實早期診斷與適當治療或能改善症狀。本篇文章將介紹柏金遜症的定義、常見症狀、診斷方法及治療選擇,帶大家深入了解這個疾病的全貌。
甚麼是柏金遜症?
根據香港柏金遜症基金資料,柏金遜症(法文:Maladie de Parkinson,英文: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種慢性腦神經組織衰退疾病,它因1817年英國醫生詹姆士柏金遜(Dr James Parkinson)首先發表了一篇記錄此病的醫學論文而得名。柏金遜症是由於腦幹內稱作「黑質」的部位退化,以致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而引起。這令腦部指揮肌肉活動的功能受損,直接影響身體的活動,大大阻礙了患者的活動能力。
柏金遜症是否等同認知障礙症?
柏金遜症主要影響患者身體的活動能力,大部分患者的思想及認知能力均正常,思維清晰;而認知障礙症(又名腦退化症或失智症,舊稱癡呆症)患者則會日益健忘,智力退化,甚至出現性格變化。基本上,柏金遜症和認知障礙症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亦有部分柏金遜症患者於患病後期,出現認知能力減退,甚至到達痴呆的程度。年紀愈大的患者,出現認知能力障礙的機會愈大。
絕大多數柏金遜症是原發性的,成因不明,不會傳染。然而,有20%至30%的柏金遜症症狀是由其他疾病引起,在醫學診斷上,它們不屬於柏金遜症,可以是繼發性柏金遜病,或其他原發性「柏金遜性綜合症」。
柏金遜症症狀
柏金遜症患者隨著病情加深,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病徵出現,而不同患者的病情發展亦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因此,醫學上也使得觀察及分期變得困難。早期的病徵可以不太明顯,容易跟其他疾病如精神抑鬱、驚恐症或原發性震顫等疾病混淆。根據醫院管理局資料,症狀如下:
- 震顫,初發時通常出現在一側的上肢,繼而影響其他肢體,最後或影響全身的肌肉
- 動作緩慢,尤其在開始活動及轉變方向時最為明顯
- 關節活動顯得如齒輪般僵硬
- 面部無表情、步履及語調出現變化等
- 喪失嗅覺
- 便秘
- 睡眠不佳
柏金遜症診斷方法
診斷柏金遜症主要倚靠臨床的評估,如一般的驗血或腦掃描造影結果完全正常,可以幫助排除其他可能引致柏金遜症症狀的疾病。一種新的正電子造影檢查可能有助於早期的診斷,但尚未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主要在研究中使用。
根據醫院管理局資料,雖然現時仍沒有根治帕金遜症的方法,但有治療方法可以舒緩症狀。藥物治療嘗試恢復腦內神經傳導物的平衡以減輕症狀。輔助性治療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和語言治療等能幫助患者應付日常生活,從而維持生活質素。此外,患者亦可按醫生建議接受外科手術, 例如深層腦部刺激療法。
柏金遜症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的目的主要在於恢復腦內多巴胺(dopamine)的水平及控制病情,藥物主要分為六組:
1. 多巴胺(dopamine)的替代藥物
這是最常用的療法。包括左旋多巴(levodopa;可於體內分解並形成多巴胺)和另一種能確保腦部多巴胺含量保持適中水平的化學物。此組藥物能有效治療柏金遜症,但同時亦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噁心、暈眩及便秘。此外,可能引致其他長期生理問題,如面部和四肢不隨意活動,稱為「運動障礙」,藥物的功效也可能會隨時間而減退。
2. 模擬多巴胺(dopamine)作用的藥物 ─ 如溴麥角環(bromocriptine)
若患者於患上柏金遜症的初期服用此藥,可令多巴胺替代藥物所引致的長期生理問題延遲出現。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包括噁心和幻覺。
3. 阻止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作用的藥物 ─ 如苯海索(benzhexol)。
苯海索有助糾正多巴胺(dopamine)和腦部另一種物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的平衡,其副作用包括口乾及視線模糊。70歲以上的患者不宜服用﹐因此藥會導致記憶力減退,及男性尿瀦留。
4. 防止多巴胺(dopamine)分解的藥物 ─ 如司立吉林(selegiline)。
這類藥物有助舒緩病徵,也可當為效力溫和的抗抑鬱藥,其主要副作用包括低血壓和心律不整。
5. 金剛烷胺(Amantadine)
作用和多巴胺(dopamine)的替代藥物相似,但卻作用於不同的受體。服用大量金剛烷胺(Amantadine)後會令人昏昏欲睡。
6. 兒茶酚氧位甲基轉移酵抗制劑(catechol O-methyl transferase;COMT inhibitors))- 如tolcapon
這是一種能阻止多巴胺(dopamine)分解的新藥物,通常會在多巴胺(dopamine)替代藥物開始失去功效時使用。但此藥會影響肝臟功能,所以患者在開始使用的數月內需作血液測試。
柏金遜症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方面,近年來,治療柏金遜症的手術有新突破。根據香港柏金遜症基金資料指出,最新的方法是應用微創腦外科手術,把電極植入預定的腦組織內,再透過電線,連接到刺激器(Stimulator)。刺激器一般是植入皮膚之下,和心臟起搏器相似。這種技術在外國相當成熟,許多研究報告亦證明其功效顯著,手術後患者服藥分量可大大減少,而活動能力卻大大提高。
這種新一代的手術已引入香港,由三間大型公立醫院提供。然而,刺激器費用相當昂貴,大約15萬至20萬港元(由2012年中起,通過相關評估的患者,醫院管理局會全數資助刺激器及電極等硬件的費用)。此外,雖然近年微創腦外科手術發展成熟,手術的風險已較前大大降低,但醫生仍然要衡量手術的得益及風險。
因此,若一些晚期患者在使用了最合適的藥物後仍未能解決不自主動作,又或「開關」的藥效變動等副作用,加上通過醫管局的嚴謹評估,醫生會考慮讓患者接受手術,提高活動能力。
Text : UrbanLife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Editorial
Source:香港柏金遜症基金、醫院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