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你知道嗎】研究揭長期「做錯1習慣」睡覺 糖尿病風險暴增 67%!

【你知道嗎】研究揭長期「做錯1習慣」睡覺 糖尿病風險暴增 67%!

健康生活 健康資訊
By Daniel Lai on 25 Nov 2025

許多人喜歡洗完澡鑽進被窩玩手機、煲劇,不知不覺就在光亮的環境中睡著。不過,這個看似無害的習慣卻可能帶來可怕的健康後果!一項最新的長期研究指出,長期在亮光環境中睡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 67%。

一項最新的長期研究指出,長期在亮光環境中睡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 67%。

夜間暴露光線越多 糖尿病風險越高

這項刊登於《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的研究,追蹤了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近 8.5 萬名受試者長達近 8 年的數據。研究團隊透過光感測器記錄受試者夜間光線暴露量,結果發現:夜間暴露於光線越多,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越高。與在完全黑暗環境下睡眠的人相比,暴露在最亮光線環境的族群,風險更是整整高出 67%。

專家:人造光抑制褪黑激素 影響胰島素敏感性

新竹初日診所院長魏士航醫師解釋,夜間的人造光(LAN, Light At Night),包括手機、平板、電視螢幕光及室內照明與路燈光污染等,會嚴重干擾體內的生理時鐘,並抑制褪黑激素分泌。這會讓身體無法進入深度休息狀態,進而影響胰島素敏感性與血糖代謝。如果又習慣晚睡或睡眠不固定,身體長期處於半休息、半清醒的代謝狀態,自然會大幅提高糖尿病的風險。

晝夜節律紊亂 導致代謝惡化

魏士航醫師提醒,許多人以為控制飲食與運動就能穩定血糖,但夜間光線干擾卻是「隱藏的破口」。當身體的晝夜節律被打亂,不僅會影響睡眠品質和白天精神,還會讓人更容易感到飢餓,攝取過多熱量,最終導致體重上升與代謝惡化。因此,良好的睡眠與環境光線管理,必須與飲食和運動並重,才能真正維持血糖穩定。

啟動修復:恢復生理時鐘4大黃金法則

為了對抗夜間光線對健康的危害,魏士航醫師建議採取以下四個步驟,幫助身體恢復正常的生理時鐘:

  1. 營造極暗睡眠環境: 保持臥室完全黑暗,必要時使用遮光窗簾或眼罩,並確保室溫舒適,以利褪黑激素正常分泌與深層睡眠。
  2. 控管電子產品使用: 睡前 1 小時盡量遠離手機、平板或電腦等藍光螢幕。若無法避免,應開啟夜間模式或使用藍光濾鏡眼鏡。
  3. 提升白天活動量: 白天多接觸自然光、保持規律運動,能幫助生理時鐘「重新校準」,同時促進能量代謝。
  4. 調整夜間飲食節奏: 白天攝取足夠的蔬果與蛋白質,並避免高油、高糖、高脂食物。睡前 2 至 3 小時內應停止進食,以減少夜間代謝負擔。

專業提醒:持續疲倦或體重上升應檢查代謝

魏士航醫師提醒,當燈光暗下,身體的修復才真正開始。若在積極改善飲食與作息後,仍持續出現入睡困難、晨起口渴、疲倦或體重上升等情況,就建議應進一步到醫療院所進行代謝檢查,找出血糖與睡眠節律失衡的根本原因,及早擬定治療方向。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