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山】淮山功效、副作用、最佳食用時機及種類介紹!淮山是山藥嗎?不能和什麼一起吃?
淮山是中藥材與食材,其塊莖肥厚,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作為一種薯蕷科植物,淮山不僅在傳統醫學中佔有一席之地,也日益受到現代營養學的重視。它被認為具有補脾養胃、益氣固表、補腎固精等多重功效,是日常保健和食療的理想選擇。無論是淮山燉湯、煮粥,還是作為菜餚,淮山都能為你的健康餐桌增添一份天然的滋養。今次就一起來看看淮山功效、淮山副作用、最佳食用時機,以及一些關於淮山的常見疑問。
淮山功效
Photo from iStock
淮山之所以被廣泛推崇,在於其多元的健康功效。它有助於:
- 健脾止瀉:改善消化不良和慢性腹瀉。
- 補肺潤燥:緩解咳嗽氣短,或可減輕呼吸道不適。
- 補腎固精:改善腰膝酸軟、遺精早洩等腎虛症狀。
- 益氣固表:有助增強免疫力。
- 降低血糖:對於糖尿病患者,作為輔助食材,或可有助於控制血糖。
- 抗衰老:其富含的抗氧化物質,或可有助於對抗自由基,保護腸道健康。
淮山副作用
儘管淮山好處多,但仍有其禁忌人群與情況,務必留意:
- 感冒者、脾胃虛寒嚴重或腹瀉正在急性發作的人群,應避免過量食用,以免可能加重症狀。或諮詢專業意見。
- 已知對淮山過敏體質者,初次食用應少量嘗試,並留意身體反應,例如皮膚瘙癢或紅腫。
- 孕婦及患有特殊疾病的患者,在食用前應諮詢專業醫生,以確保安全無虞。這類人群的體質較為特殊,可能與淮山的功效或成分產生相互作用。
淮山最佳食用時機
Photo from iStock
理解淮山的最佳食用時機,能夠讓其功效發揮得淋漓盡致。根據中醫理論與實踐經驗,淮山在特定身體狀況下食用,有助於改善相關不適:
- 當你感到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時,食用淮山可有助健脾養胃,促進消化吸收。
- 對於長期慢性咳嗽、肺虛氣短的人,淮山或可補肺益氣,緩解呼吸道不適。
- 當出現腎虛腰痛、遺精早洩等腎氣不足症狀時,淮山被認為適合補腎固精。
- 在慢性腹瀉或鼻敏感發作期間,淮山可助止瀉固表,減輕不適感。
- 糖尿病患者在醫生指導下,將淮山作為輔助控制血糖的食材,或可有助於穩定血糖水平。
淮山作為一種性平的食材,可依季節特性靈活搭配,達致養生的功效。
淮山是山藥嗎?淮山種類有哪些?
淮山是山藥的一種,市面上常見種類主要包括鮮淮山與乾淮山。鮮淮山能養陰生津、健脾養胃、較常用於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肺虛咳喘等問題,因其質地鮮嫩,多用於日常食療,如燉湯、清炒,保有更多的水分和黏液質。而經過乾燥處理的乾淮山,其健脾止瀉的功效更為顯著,通常多用於藥用,如中藥方劑或煲煮滋補湯水,常見於治腹瀉、脾胃虛弱等症狀。
淮山不能和什麼一起吃
Photo from iStock
根據中醫食療理論,淮山與特定食物同食可能產生相剋作用,影響營養吸收或引發不適,建議避免同時食用。
禁忌同食(屬性相剋)
避免與鯉魚或中藥甘遂一同食用,因食物屬性相剋,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
破壞營養價值
不宜與豬肝同吃,因豬肝中的金屬離子會加速淮山氧化,破壞其營養成分。也應避免與青瓜、南瓜、胡蘿蔔、筍瓜等瓜類同食,因此類食材含「維他命C分解酶」,會分解淮山中的維他命C,降低營養價值。
易引發腸胃不適
如蝦、魚類、海味等海鮮類同食可能導致便秘,並增加腸道對有害物質的吸收,進而引起腹痛、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淮山可以天天吃嗎
關於每日攝取量,一般建議成人約100克左右的鮮淮山,若為乾淮山,則份量可減半。雖然淮山可以天天吃,但亦要注意每日分量,切勿過多,以免引起反效果。然而,具體攝取量仍需根據個人體質、健康狀況以及目的進行調整。若將淮山磨成粉末形式,每次建議攝取約15克,並可分多次食用,以有助於身體吸收與利用。
鮮淮山 vs 乾淮山 vs 淮山粉分別
Photo from iStock
對於想要嘗試淮山的你,或可會對市場上的產品、品牌、價格及適合人士感到好奇。以下為你整理常見淮山產品的資訊:
淮山種類 | 鮮淮山 | 乾淮山 | 淮山粉 |
購買渠道 | 市面品牌眾多,通常可於超市或傳統市場購買。 | 中藥行或乾貨店常見,品牌多樣。 | 健康食品店或網購平台有售。 |
價值 | 價格或可因產地與季節有所浮動。 | 通常比鮮淮山便宜且易於儲存。 | 價格或可因包裝大小與品牌而異。 |
適合人士 | 適合脾胃虛弱、肺虛咳嗽及需要日常滋養的人群。 | 適合需要健脾止瀉、補腎固精、白帶過多以及用於中藥配方的人群。 | 適合追求方便快捷、日常保健,以及需要輔助調理血糖的人群。 |
食用方式 | 質地較水潤,或可用於煲湯、燉肉、蒸煮,能很好地保留其滋陰補益的特性,口感清甜。 | 多用於藥用,如中藥方劑或煲煮滋補湯水。 | 可直接與水或湯混合後煮滾食用,或可與粥、飯一起煮,也可加入餃子、餛飩等製成餡料。 |
無論選擇何種形式的淮山,建議你依據個人需求和體質,選擇最適合的產品,並在有疑問時諮詢專業人士。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