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水腫攻略】臉/腳水腫原因+快速消水腫方法|必按去水腫穴位+消水腫喝什麼、吃什麼最有效?
早上臉腫、傍晚腳更腫?水腫不但影響外觀,也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訊~其實水腫就是「體液與循環失衡」的提醒!本文將帶你一次看懂臉部和腳部常見的水腫原因、自我判斷方式和就醫警訊,並整理出實用的快速消水腫方法、必按去水腫穴位教學,以及「消水腫喝什麼、吃什麼」清單和常見問題,幫助你有效去水腫,找回輕盈自在的狀態!
水腫是什麼?水腫原因一次搞懂
水腫是指體內組織間隙累積過多液體,常見於眼皮、臉部、手腳、腳踝和小腿。它不只是外觀困擾,更可能是身體體液平衡失調的警訊。常見水腫原因:
器官功能異常
- 肝臟問題:肝臟受損會令血漿白蛋白下降,液體容易滲出,常見於腹部和下肢。
- 腎臟疾病:腎臟功能不足,無法有效排出水分,會導致眼皮、雙腳甚至全身浮腫。
- 心臟功能不佳:泵血能力不足,血液回流受阻,下肢容易腫脹,嚴重時甚至影響肺功能。
循環不良
久坐久站、靜脈功能不全或靜脈曲張,會讓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困難,造成下肢水腫。
局部因素
外傷、感染、過敏或燒傷,會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短時間內引起局部腫脹。
生活與飲食
- 高鹽飲食:吃太多加工食品、零食或重口味料理,容易讓體內鈉含量過高,鎖住水分。
- 缺乏運動:代謝循環變慢,水分和廢物不易排出。
- 飲水不足:很多人怕水腫不敢喝水,但缺水反而會啟動「儲水模式」,讓水分更難排出。
荷爾蒙與作息
女性經期、懷孕、荷爾蒙變化,或長期熬夜、睡眠不足,都會影響代謝,增加水腫風險。
其他因素
- 營養不均衡:蛋白質或微量營養素不足,容易導致水腫。
- 藥物副作用:部分止痛藥、類固醇可能引起浮腫。
- 生冷飲食:從中醫角度看,過多生冷食物會損傷脾胃,造成體內濕氣積聚。
水腫成因多樣,從飲食、生活習慣到器官功能都有可能。想改善水腫,必須先了解原因,才能選擇合適的去水腫方法,無論是飲食調整、運動,還是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Photo from istock
臉、腳水腫原因大不同
水腫是體內水分代謝失衡的表現,不同部位的水腫往往有不同成因。以下整理常見的臉水腫原因和腳水腫原因:
臉水腫原因
- 作息不正常:熬夜、睡眠不足或日夜顛倒,會讓血液循環差、代謝變慢,容易臉部浮腫。
- 高鹽、高糖飲食:吃太多重口味或甜食會造成電解質失衡,水分堆積更明顯。
- 長時間維持姿勢:久坐或長時間用電腦,肩頸循環不佳,容易讓臉腫。
- 枕頭高度不合適:枕頭過高、過低或過硬,可能導致水分積聚在臉部。
- 喝水習慣錯誤:睡前喝太多水或白天喝水不足,都會引起臉部水腫。
- 飲酒過量:酒精會影響腎臟抗利尿激素,讓排尿增多、電解質失衡,造成臉部浮腫。
Photo from istock
腳水腫原因
- 久坐或久站:下肢血液回流受阻,液體因重力滯留在腿部,缺乏運動會加重情況。
- 靜脈曲張:靜脈瓣膜功能失常,血液回流不順,導致小腿或腳踝腫脹。
- 代謝變慢:隨著年齡增長或代謝下降,水分更容易堆積在小腿、腳踝。
- 單腳水腫:如果只有一隻腳腫,可能是受傷、感染,甚至深層靜脈血栓(DVT),需立即就醫。
- 雙腳水腫:常見於心臟、腎臟、肝臟功能異常,或女性荷爾蒙變化(如經期、懷孕、甲狀腺異常)。
- 飲食與生活習慣:高鹽飲食、習慣翹二郎腿、遺傳因素,以及年齡帶來的循環退化,都會增加腳水腫風險。
Photo from istock
水腫等級判斷|常見分級方式
臨床上常以「按壓性凹陷」來判斷水腫程度,不同分級代表回彈時間和嚴重度:
水腫等級判斷表
水腫等級 | 水腫情況 |
1+級(輕微) | 按壓後出現約2毫米淺凹陷,數秒內回彈。常見於手腳末端,屬暫時性水腫。 |
2+級(中度) | 按壓後凹陷約4毫米,需10~15秒回彈,伴隨腳踝或小腿腫脹。 |
3+級(明顯) | 按壓後凹陷約6毫米,回彈時間超過1分鐘,常影響日常走動。 |
4+級(嚴重) | 按壓後凹陷超過8毫米,回彈時間長達2~3分鐘,可能合併全身浮腫。 |
幾時需要就醫?
如果出現單側腿腫、伴隨疼痛或紅熱,或持續性嚴重水腫,須立即就醫,因為可能和深層靜脈血栓、心臟衰竭或腎臟疾病有關。
Photo from istock
去水腫方法大公開|6大消水腫秘訣
水腫雖然常見,但只要掌握正確的去水腫方法,就能有效改善。以下6大方法,簡單又實用,幫助快速消水腫,重拾輕盈狀態:
聰明補水,選對飲品
很多人以為水喝多會腫,其實相反,缺水更容易水腫。一般成人每日建議攝取2,000至2,500毫升白開水,依體重與活動量調整,幫助腎臟排出廢物。推薦去水腫飲品:
- 天然利尿飲品:薏米水、紅豆水、玉米鬚茶、冬瓜茶等。
- 高鉀果蔬汁:香蕉汁、柳橙汁、菠菜汁、牛油果昔,有助平衡體內鈉鉀,加速排水。
選對去水腫食物
- 減鹽飲食:避免加工食品、罐頭、醃漬品和重口味料理。
- 高鉀食材:香蕉、牛油果、菠菜、冬瓜、芹菜、番薯。
- 高纖蔬果:促進腸道蠕動,加速代謝。
- 去水腫湯水:冬瓜薏米湯、紅豆湯,都是不錯的利水選擇。
增加運動,促進循環
散步、慢跑、游泳或簡單伸展,能促進血液和淋巴流動,特別能改善下肢水腫。
按摩+去水腫穴位
輕柔按摩腳踝、小腿,有助排走多餘液體。常見的去水腫穴位包括:三陰交、足三里、陰陵泉和太溪等,每天花幾分鐘輕揉,能幫助利水消腫。
抬高雙腿,快速消水腫
下肢水腫時,可在休息或睡前將雙腿墊高至心臟以上,維持15至20分鐘,利用重力幫助血液回流,是最快見效的方法之一。
尋求專業評估
如果水腫持續或惡化,一定要尋求醫生或營養師評估,檢查是否有心臟、腎臟或肝臟等問題。在專業建議下,才可考慮使用去水腫補充品;切勿自行服用利尿劑。
過度依賴利尿劑、過度限水或大量攝取高咖啡因飲品,都可能導致電解質失衡、頭暈或疲勞。最安全的方法,仍是靠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良好作息,讓身體自然排水。
Photo from istock
最快去水腫方法|快速消水腫方法(急用版)
有時候前一天吃太鹹、熬夜或久坐久站,隔天就會覺得臉腫、腳腫。想要短時間消浮腫,可以嘗試以下急救方法:
抬高雙腿
休息或睡前將雙腿墊高至心臟以上,維持15至20分鐘,利用重力幫助血液和淋巴液回流,是最直接有效的「急救去水腫」方法。
冷敷局部
針對眼皮腫或輕微扭傷引起的水腫,可用冰袋或冷毛巾短時間冷敷,幫助血管收縮、減少液體滲出。注意避免冰敷過久,以免刺激皮膚。
輕柔淋巴按摩
由下往上、由遠端往近心端方向推揉,促進淋巴循環,加快多餘水分排出。記得動作要 輕柔規律,避免過度用力。
低鈉+高鉀一餐
避免重口味飲食,改以高鉀食材平衡體內鈉鉀,加快排水。範例餐單:
- 主食:糙米飯
- 配菜:清炒菠菜+蒸南瓜+涼拌黃瓜
- 蛋白質:蒸魚或豆腐
- 水果:香蕉一根
適量飲品
選擇輕度利尿的去水腫飲品,如薏米水、紅豆水、玉米鬚茶、冬瓜茶、綠茶或黑咖啡。不過注意:每天1至2杯即可,避免過量導致電解質失衡或失眠。
適時活動
長時間坐著或站立會影響下肢循環,建議每隔1至2小時起身活動、伸展或原地踏步,幫助血液和淋巴回流。
泡腳或熱水浴
用40至42度熱水泡腳10至20分鐘,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排汗排濕。睡前進行還能幫助放鬆、提升睡眠品質。
想要臨時快速去水腫,可以先「抬腿+冷敷」,再搭配按摩和一杯去水腫飲品,通常能在短時間內見效。但如果水腫持續不退、單側腫脹或伴隨胸悶氣促,務必要及時就醫檢查!
Photo from istock
早上去水腫小技巧
早晨起來常見臉腫、眼皮腫?想快速消水腫,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 起床先補水:喝一杯溫開水,幫助喚醒身體代謝。
- 簡易伸展:踝關節活動、小腿伸展,促進血液循環。
- 早餐減鹽:避免重鹹食物,改搭配高鉀蔬果如香蕉、菠菜。
- 冷敷或按摩:用冷毛巾敷臉,或做簡單臉部按摩,快速消腫。
- 抬腿休息:出門前抬高雙腿約5~10分鐘,幫助血液和淋巴回流,減輕浮腫感。
- 睡前調整:前一晚避免重口味宵夜或睡前大量飲水。
Photo from istock
消水腫穴位按摩教學
中醫認為,透過刺激特定穴位能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幫助排走多餘水分,改善臉部、眼睛、手部或下肢的浮腫。建議每天花約3~5分鐘輕柔按壓,搭配深呼吸,效果更好!
眼睛浮腫穴位
消水腫穴位 | 穴位位置|按摩功效 |
晴明穴 | 眼內角與鼻根之間的凹陷處,可促進眼周血液循環,減輕眼部浮腫與乾澀。 |
四白穴 | 眼眶下方一指寬處,能改善血液和淋巴流通,舒緩眼腫與眼疲勞。 |
迎香穴 | 鼻翼外緣旁的凹陷處,有助臉部循環與排水消腫,還能改善鼻塞。 |
臉部水腫穴位
消水腫穴位 | 穴位位置|按摩功效 |
頰車穴 | 下頷骨轉角處,改善臉部循環,減少臉部腫脹。 |
顴穴 | 眼外角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能減輕臉腫並改善黑眼圈。 |
風池穴 | 後頸枕骨下方兩條大筋之間凹陷,可利水消腫並緩解肩頸疲勞。 |
Photo from istock
手部水腫穴位
消水腫穴位 | 穴位位置|按摩功效 |
合谷穴 | 手背第一、二掌骨間,促進手部循環,緩解手腫。 |
內關穴 | 前臂內側,腕橫紋上三指寬,改善循環並減少壓力性水腫。 |
外關穴 | 前臂外側,腕橫紋上兩指寬,幫助水分排出。 |
下半身水腫穴位
消水腫穴位 | 穴位位置|按摩功效 |
委中穴 | 膝窩中央,促進下肢循環,減輕腿部腫脹。 |
足三里穴 | 膝蓋外側下方四指寬處,幫助消化與代謝,改善下肢水腫。 |
三陰交穴 | 小腿內側,踝骨上約四指寬,調理脾胃、肝腎功能。 |
陰陵泉穴 | 膝內側下方脛骨內緣凹陷,利水排濕,改善腿部腫脹。 |
太溪穴 | 內踝後方凹陷處,能促進腎臟功能與代謝。 |
解溪穴 | 足背踝關節橫紋中央,促進局部循環,緩解腳踝及足背浮腫。 |
Photo from istock
按摩時應保持輕柔規律,避免過度用力;若正值急性扭傷、發炎或有血栓風險,則不宜操作;孕婦、慢性病患者或不確定穴位位置者,建議先諮詢合格中醫師再進行。
去水腫飲食|去水腫食物/去水腫湯水/去水腫水果
想要長期改善水腫,飲食是根本。原則是「原型食物+清淡烹調」,少鹽多鉀,並搭配足量飲水(每日約2,000~2,500毫升),才能幫助身體維持體液平衡。掌握「低鈉、高鉀、足量飲水」三大原則,就能有效促進排水!
去水腫食物|日常飲食原則
- 多喝水:缺水才會加劇水腫,一般成人每日約2,000~2,500毫升,視體重/活動量調整,幫助腎臟代謝廢物。
- 減少鈉攝取:避免加工食品、罐頭、醃漬品及重口味料理,改用香草、胡椒調味。
- 高鉀食材:香蕉、西瓜、奇異果、牛油果、菠菜、番薯、冬瓜、芹菜、小黃瓜、菇類等。
- 高纖蔬果: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除多餘水分和廢物。
去水腫蔬菜類
去水腫蔬菜類 | 去水腫功效 |
冬瓜 | 水分高、富含鉀,能補充水分並促進尿液排出。 |
芹菜 | 高鉀高纖和維生素,利尿、排毒,並促進腸道蠕動。 |
黃瓜 | 富含水分、鉀和維他命C,有助排尿和消除水腫。 |
海帶 | 鉀含量高,可平衡鈉水平;含碘,促進甲狀腺代謝。 |
菇類 | 如香菇、金針菇、洋菇等,含鉀助平衡體內鈉,減輕水分堆積。 |
空心菜 | 富含鉀、維他命A和C,助排水、增強免疫力。 |
菠菜 | 番茄:富含鉀、茄紅素和維他命C,具利尿和抗氧化作用。 |
紅豆/薏米 | 中醫常用去濕食材,含鉀和纖維,有助利尿排濕、改善循環。 |
黑豆 | 富含蛋白質、纖維和B群,能強化腎臟功能並利尿消腫。 |
蘆筍 | 含鉀和天然利尿成分,幫助排出多餘鈉和水分。 |
大蒜 | 含硫化合物,具抗炎、利尿、促進循環作用。 |
山楂 | 富含維他命C、鉀和黃酮類化合物,有助利尿、抗氧化和促進新陳代謝。 |
低脂乳製品 | 含鈣、維他命D和B群,有助代謝和減輕水腫。 |
堅果和穀類(杏仁、小麥) | 助循環,幫助多餘水分和鈉排出。 |
Photo from istock
去水腫水果類
去水腫蔬菜類 | 去水腫功效 |
西瓜 | 水分多+鉀高,利尿排鈉,夏天清熱佳品。 |
香蕉 | 鉀含量高,促進代謝,運動前吃可減緩疲勞。 |
奇異果 | 高鉀+維他命C和膳食纖維,助排毒養顏。 |
牛油果 | 鉀、維他命C、E和纖維豐富,助去水腫,但熱量高,建議每日半顆。 |
士多啤梨 | 富含鉀和鞣花酸,能幫助排毒、降血壓和膽固醇。 |
車厘茄 | 含鉀和維他命C,能幫助利尿、抗老化,減少水分滯留。 |
檸檬 | 富含鉀和維他命C,助代謝抗氧化,加水飲用能提升飲水量。 |
火龍果 | 高鉀高纖維,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毒和消除便秘型水腫。 |
菠蘿(鳳梨) | 含豐富水分、纖維和酵素,能促進消化、利尿,減少體內水分堆積。 |
蔓越莓 | 抗氧化力強,幫助排出多餘水分和毒素。 |
釋迦 | 富含鉀、維他命B、C和纖維,助代謝和腸道蠕動,改善水腫。 |
Photo from istock
去水腫湯水類
冬瓜薏仁排骨湯
材料(1~2人份) | 做法 |
|
|
番茄薯仔瘦肉湯
材料(1~2人份) | 做法 |
|
|
木耳豬展湯
材料(1~2人份) | 做法 |
|
|
季節性湯水(依時節調整)
- 秋季潤燥湯:雪梨 1個、南北杏 10g、百合 10g、瘦肉 150g,煲約40分鐘。
- 冬季溫補湯:黨參 10g、紅棗 6個、枸杞 10g、排骨 200g,煲約60分鐘。
Photo from istock
消水腫喝什麼?消水腫飲品推薦與注意事項
想要改善浮腫,除了保持清淡飲食,選對飲品也能幫助身體排水。以下是常見又實用的去水腫飲品:
- 白開水:每天建議攝取約2,000~2,500毫升(可依體重調整),避免缺水讓身體進入「儲水模式」,幫助腎臟代謝廢物。
- 綠茶:含茶多酚,具抗氧化和代謝作用,同時有利尿效果。
- 蘆薈汁:具利尿與消炎功效,可減少體內積水。
- 紅豆水/黑豆水:富含鉀和纖維,能排鈉、減少水分滯留,並促進腸道蠕動。
- 薏米水:利尿消腫、健脾祛濕,適合下肢浮腫或濕氣重者。
- 檸檬水:富含維他命C和鉀,有助代謝、抗氧化,並增加日常飲水量。
- 黑咖啡/清茶(適量):咖啡因有輕度利尿作用,但應控制在每天1~2杯,避免加糖加奶;晚間飲用易影響睡眠。
任何去水腫飲品都應適量飲用,避免過量導致腎臟或電解質負擔;若有心悸或血壓偏高問題,建議減量或改以草本茶、檸檬水代替。同時,想徹底改善水腫,仍需配合低鈉飲食、規律運動與良好作息,才是根本之道。
Photo from istock
水腫飲食禁忌|5類食品要避免
想要改善水腫,除了攝取正確的食物,也要避開一些容易讓身體「鎖水」或增加負擔的食物。以下5類食品建議少碰:
高鈉食物
過量鈉會導致體內水分堆積。應少用鹽,並避免醃製品、罐頭食品、加工肉類和快餐。
高糖食品
糖分過高會讓水腫加劇!含糖飲料、糕點、糖果等甜食建議減少。
刺激性食物
辛辣食物、咖啡和酒精等會影響循環,可能加重水腫。
精緻澱粉
白米、白麵包等精緻碳水容易讓血糖快速升高,增加身體負擔,惡化水腫情況。
高脂肪食物
油炸食品、漢堡、薯條等含大量飽和脂肪、反式脂肪,不但危害心血管健康,也可能間接加重水腫。
想有效去水腫,除了多吃高鉀、高纖食物,也要避免這些「NG食物」,搭配規律運動和足量飲水,效果才會更明顯。
Photo from istock
去水腫功效與好處
去水腫不只是外觀變緊緻,更能帶來多方面的健康效益。以下整理出常見的去水腫功效:
改善外觀,重拾自信
多餘水分排出後,臉部、眼皮、四肢浮腫感減少,線條更清晰,肌膚也看起來更有彈性與光澤。告別「虛胖感」,讓你在日常或重要場合更有自信。
促進血液與淋巴循環,提升代謝效率
水腫往往代表循環不暢。透過消水腫能疏通「堵塞」,幫助廢物和毒素排出,減輕身體負擔,讓新陳代謝更順暢。
減輕沉重感,提升行動靈活度
長期水腫會讓人覺得沉重、疲累,甚至鞋子變緊、走路不便。去水腫後,身體會立刻感到輕盈,活動更靈活,減少痠痛和僵硬感。
預防組織損傷與慢性炎症
如果水腫持續,組織會因長時間受壓而缺乏血液供應,增加損傷或發炎風險。適時消腫能降低這些潛在問題,保護身體健康。
減輕器官負擔,維護整體健康
水腫可能和心臟、腎臟、肝臟功能異常相關。當體內水分負擔減輕,器官壓力也隨之降低,更有助於長期維持健康,預防相關疾病。
去水腫功效不只停留在「變瘦、變美」,更能讓身體由內而外感覺輕盈、舒適,提升生活品質。
Photo from istock
去水腫補充品與藥物須知
市面上常見各種標榜「去水腫」的補充品,有些含有利尿或草本成分;醫生也可能依情況開立利尿劑,幫助排出多餘水分。不過在使用前,必須留意以下重點:
- 補充品僅為輔助:只能短期改善浮腫,無法取代均衡飲食、足量飲水和規律作息。水腫多和生活習慣相關,單靠補充品難以根治。
- 利尿劑需醫囑:自行購買或濫用可能導致電解質失衡、血壓波動,甚至危害腎功能。
- 成分與適用族群不同:不同補充品成分、劑量與適用對象各異,長期或不當使用恐帶來副作用。孕婦、慢性病患者或正在服藥的人,更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
- 謹防潛在疾病:如果水腫長期存在、惡化,或僅出現在單側肢體(如單腳腫脹),切勿自行依賴補充品或藥物,必須及早就醫,以找出病因並對症處理。
任何所謂「去水腫神器」都只能作為輔助,真正能改善水腫的關鍵,還是回歸健康飲食、規律運動與良好作息,讓身體自然維持平衡。
Photo from istock
去水腫常見風險與副作用|水腫與去水腫的注意事項
雖然坊間有很多去水腫方法,但如果使用不當或過度,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帶來健康風險。以下幾點一定要注意:
電解質失衡
過度依賴利尿劑、天然利尿食物或大量排汗卻不補充電解質,會打亂體內鈉、鉀平衡,造成肌肉無力、頭暈、心律不整,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任何去水腫藥都必須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按摩不當
輕柔按摩能促進循環,但如果手法過粗,或在急性扭傷、發炎、蜂窩性組織炎時進行,可能加重腫脹或引起疼痛。有血栓風險者,更應避免按摩,以免發生危險。
飲食與飲水過於極端
- 不要完全戒鹽:高鹽會加重水腫,但零鹽同樣不健康,因為鈉對維持正常功能必須。應減少加工食品和隱藏鹽分,而非完全戒除。
- 不要過度限水:缺水會讓身體進入「儲水模式」,反而更腫,也影響腎臟代謝。一般成人每日約2,000~2,500毫升,視體重/活動量調整。
藥物與補充品風險
市面上的去水腫supplement或醫生處方藥只能作為輔助,不能取代均衡飲食和規律作息。如果沒有專業評估,長期使用可能適得其反。
警惕潛在疾病
水腫有時是身體的警訊。如果水腫長期存在、持續惡化,或只出現在單側肢體,可能和心臟、腎臟或肝臟疾病有關。此時,無論是去水腫食物或補充品,都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一定要及時就醫!
去水腫的核心在於「均衡與適度」。不論是飲食、運動或輔助品,都應以安全、持續為原則,避免走極端。
Photo from istock
預防水腫靠6招,身體再也不腫脹
均衡飲食
避免高鈉食物(如鹽分、加工食品),因為鈉會讓身體鎖住水分。多吃富含鉀的食物(香蕉、菠菜、牛油果),幫助平衡鈉含量。攝取足夠蛋白質,維持體液正常分布。
適量飲水
水喝太少反而更容易水腫。一般成人每日約2,000~2,500毫升,視體重/活動量調整,幫助排出多餘鹽分和毒素。
規律運動
散步、游泳、瑜伽等運動可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久坐或久站者,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起來活動,或坐著時抬高雙腿,幫助血液回流。
穿著合適的衣物
避免過緊的衣服或鞋子,尤其是腰部和腿部,以免阻礙血液循環。
控制咖啡因攝取
咖啡因雖然有利尿效果,但過量會導致脫水,建議適量飲用。
限制酒精攝取
酒精容易造成脫水和電解質失衡,飲用應適量,避免加重水腫。
想要徹底預防水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少鹽多鉀、足量飲水、規律運動」,讓身體自然保持平衡。
Photo from istock
去水腫常見問題(FAQ)
Q1:水腫跟肥胖有什麼不同?怎麼判斷?
A1:水腫是體內水分滯留,肥胖則是脂肪堆積。判斷方法:
- 按壓測試:用手指按小腿前側5秒,如果出現凹痕且回彈慢,較可能是水腫;肥胖則不會有明顯凹痕。
- 時間性:水腫常有早輕晚重或和飲食、生理期相關;肥胖則是體重長期偏高,不隨時間波動。
- 分布部位:水腫多見於臉、眼皮、腳踝;肥胖則脂肪分布較平均。
Q2:為什麼喝很少水還是會水腫?
A2:喝水太少反而更容易腫。缺水會讓身體啟動「儲水模式」,減少排水,加劇浮腫。一般成人每日約2,000~2,500毫升白開水,視體重/活動量調整,搭配減鹽飲食,才是有效的去水腫方法。
Q3:經期前或懷孕時水腫怎麼辦?
A3:這些水腫大多和荷爾蒙變化有關,屬正常現象。
- 飲食:少鹽,多攝取高鉀食材(如香蕉、牛油果),可搭配溫和利尿飲品(如玉米鬚茶)。
- 活動:散步、瑜伽、伸展運動,幫助促進血液循環。
- 抬腿休息:睡前或休息時抬高雙腿,減輕下肢壓力。
如果水腫突然變嚴重,伴隨高血壓、頭痛或視力模糊,可能是子癲前症,孕婦應立即就醫。
Q4:吃太鹹容易水腫,需要完全戒鹽?
A4:不需要完全戒鹽。鈉是維持身體功能所需,但高鈉飲食會加重水腫。建議減少加工食品、罐頭和重口味調味料,改用新鮮食材和天然香料提味,並適量補充鉀來平衡。
Q5:腳水腫只腫一邊要擔心嗎?
A5:單側腳水腫需警覺,可能是扭傷、感染,甚至深層靜脈血栓(DVT)。如果伴隨疼痛、發熱或腫脹持續不退,請立即就醫。
Q6:老年人水腫怎麼辦?
A6:老年人水腫常和心臟衰竭、肝病、腎病或營養不良有關,也可能因感染、手術或藥物引起。建議馬上就醫檢查原因,不要自行買藥或相信偏方。特別要注意,如因靜脈炎或血栓造成的水腫,不可按摩或泡熱水,以免加重病情。
Photo from istock
水腫常見於臉部、手腳和小腿,成因包括器官功能、循環不良、飲食或荷爾蒙變化。改善方法是少鹽多鉀、足量飲水,搭配運動、按摩與去水腫食物飲品,才能真正消除浮腫、保持健康輕盈~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