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麥冬】滋陰潤肺、益胃生津|麥冬功效、禁忌、食用方法、湯水食譜一覽

【麥冬】滋陰潤肺、益胃生津|麥冬功效、禁忌、食用方法、湯水食譜一覽

健康資訊 健康飲食
By Hai Taeng on 03 Sep 2025

現代人生活節奏緊湊,愈來愈多人重視透過日常飲食來調理身體、提升健康。麥冬(麥門冬)作為中醫常用的滋陰草藥,近年備受年輕族關注,具有滋陰潤肺、益胃生津等功效,特別適合於秋冬季潤燥調理!以下整理了麥冬功效、禁忌與副作用、適合人群、建議攝取量、常見食用方法和簡單湯水食譜,幫助你一次掌握這款養生藥材的日常應用~

麥冬功效禁忌|快速連結

麥冬(麥門冬)是一種滋陰潤肺的中藥草,適合現代人日常養生調理,特別是在秋冬季節。Photo from istock

麥冬是什麼?麥冬性味與營養成分解析

麥冬(英文:Dwarf Lilyturf Root Tuber,學名 Ophiopogon japonicus),又稱麥門冬或地麥冬,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長在中國四川、浙江等地區。常用藥用部位是其乾燥塊根,外形像小紡錘,質地結實,味甘微苦,性微寒,中醫認為它歸心、肺、胃經,所以應用範圍很廣泛!

古籍《神農本草經》記載,麥冬被列為「上品」,常用於滋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潤腸通便,適合口乾舌燥、咽喉乾癢、乾咳或心煩失眠的人。《麥冬醫砭》也有相關記載,進一步補充了它在養陰潤肺和調理體質方面的用途。從現代營養角度來看,麥冬含有多醣體、皂苷、氨基酸、甾醇和多種微量元素,這些成分讓它具有一定的養生價值,特別適合季節轉換或身體需要調理時食用。

歷史上,乾隆皇帝的養生方「生脈散」裡也有麥冬,可見它在傳統養生文化中的重要性。不過,這些屬於古代的應用記載,並不等於現代醫學的療效證明。對於經常熬夜、愛吃辛辣,或秋冬容易感到口乾咽燥的人,麥冬可作為日常養生的一種選擇。

麥冬是一種性味甘微苦、微寒的中藥材,具有滋陰潤肺、益胃生津的功效,適合秋冬乾燥或經常熬夜的人調理身體。Photo from istock

麥冬功效|10大好處一次看懂

很多人會問:麥冬可以吃嗎?答案是可以的,但要注意適量和搭配方式。以下整理出最常見、最重要的10大麥冬功效,讓你一次掌握。

養陰生津

麥冬能滋養體內陰液,緩解口乾舌燥、咽喉乾癢,對於熱病後津液不足或季節乾燥時特別有幫助。

潤肺清心

具有潤肺止咳、清心火的作用,能改善肺燥乾咳、痰少咳嗽,也可舒緩心煩、失眠等症狀。對經常熬夜或壓力大的人來說,能幫助維持心神平衡。

益胃助消化

有助增強胃陰,促進腸胃消化吸收,對胃陰不足、便秘或腸燥的人有調理作用,並可促進排便順暢。

提升免疫力

麥冬含有豐富的多醣體,能促進免疫細胞活性,增強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幫助抵抗日常小病,是維持健康的重要助力。

去除煩熱

能緩解心火過旺引起的心煩、躁熱,達到清心除煩的效果。

降血糖

研究指出,麥冬多醣體或可幫助調節血糖,對糖尿病患者有輔助作用,但不能取代正規治療。

改善痰粘、燥咳

適合肺陰不足導致的乾咳痰少、痰粘難出者,能發揮潤肺化痰的效果。

改善便秘

適合大便乾結、津液不足或因熱咳導致腸胃功能變差的人群,幫助排便更順暢。

改善心血管問題

初步研究顯示麥冬相關成分可能對心血管健康有助,但仍需更多人體研究,不能作為治療依據。

抗癌潛力

實驗室研究觀察到對特定癌細胞的抑制現象,屬於基礎研究層級;對人類臨床效果尚未確立,請勿將其視為抗癌療法。

麥冬功效涵蓋心、肺、胃三經,既能滋陰潤肺、益胃生津,也能在現代醫學研究中展現出免疫調節、降血糖及抗癌潛力。不過,也要注意麥冬禁忌,依體質和醫生建議適量食用,才能真正發揮養生效果。

麥冬擁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安神、提升免疫力等多種功效,是適合日常養生保健的中藥材。Photo from istock

什麼時候用麥冬?麥冬的推薦用法

除了日常養生,麥冬什麼時候使用也很重要。根據不同的身體狀況,可以選擇合適的用法:

燥乾咳

空氣乾燥或長時間說話,容易出現喉嚨乾癢、咳嗽。可將麥冬煮水飲用,或加入湯品中,搭配川貝、百合等潤肺食材,增強潤肺止咳效果。

煩失眠

熬夜或壓力大時,容易心浮氣躁、難以入睡。麥冬能清心安神,可和酸棗仁、柏子仁同用,泡茶或煮湯,有助舒緩情緒、改善睡眠。

口乾舌燥、陰虛熱症

經常覺得口乾舌燥、手心發熱,屬於陰虛熱症。此時可用麥冬泡茶或煮粥,幫助滋陰生津,緩解乾燥不適。

日常滋補

即使沒有特別不適,麥冬也適合日常養生。可加入雞湯、排骨湯或甜湯,不但增添風味,也能溫和滋養身體,幫助調理體質。

幫助調節血糖

在中醫理論中,麥冬有「生津止渴」作用。對糖尿病患者來說,適量食用可能有助血糖管理的輔助飲食選項之一,但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且不可取代藥物或醫療建議。

雖然麥冬功效多,但仍要依照個人體質調整用法,避免過量。如果有慢性病或正在服藥,務必先諮詢專業醫生,確保使用安全。

麥冬能滋陰潤肺、清心安神、益胃生津,適合在肺燥乾咳、心煩失眠、口乾舌燥或需要日常滋補時使用。Photo from istock

麥冬怎麼吃?3種超實用用法與美味搭配

麥冬的用途廣泛,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麥冬煲湯和麥冬焗水,簡單方便,適合日常養生。

麥冬泡水|最簡單的日常養生法

將麥冬直接用熱水沖泡,即可製成清香的麥冬茶,日常飲用能滋陰解渴。

  • 麥冬紅棗茶:將麥冬和紅棗一起焗水,風味甘甜,能滋陰潤肺、補血安神,特別適合秋冬飲用,也很適合作為上班族的下午茶。

 

麥冬煲湯|輕鬆煮出滋補好湯

麥冬可和多種藥材或食材搭配,不但增添湯品甘甜清潤的風味,還能針對不同需求發揮效果:

  • 黃芪麥冬湯:益氣養陰,適合容易疲倦、氣虛乏力的人。
  • 麥冬茯苓湯:健脾安神,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
  • 麥冬山楂湯:清熱助消化,適合餐後飲用。
  • 沙參麥冬湯:經典滋補湯品,潤肺清心,適合家庭日常飲用。

另外,麥冬煲湯也常和瘦肉、百合、雪耳等一同燉煮,滋味清甜~

麥冬入菜|麥冬的其他應用

除了煲湯、焗水,麥冬還能加入粥品、甜品或花茶,靈活方便!中醫典籍如《麥冬醫砭》也記載了麥冬的多種應用方式,適合依個人體質選擇搭配。

*不論是麥冬湯或麥冬紅棗茶,都屬於養生飲品。建議注意分量,不宜過量。如果屬特殊體質或有慢性疾病,食用前最好先諮詢醫生。

麥冬有多種食用方法,包括泡水、煲湯、入菜,可搭配紅棗、百合或瘦肉等食材,製成麥冬茶或滋補湯品。Photo from istock

麥冬什麼時候吃最好?最佳食用時機與方式

麥冬的養生效果在特定時節或身體出現特定狀況時特別顯著!如果想讓麥冬發揮最大功效,一定要掌握以下幾個時機點:

麥冬最佳食用時機

  • 秋冬季節:秋冬天氣乾燥,特別容易感到喉嚨乾癢、咳嗽,或皮膚乾裂。這個時候,麥冬就是你的救星~可以喝麥冬湯或麥冬紅棗茶,來滋潤身體、緩解乾燥不適。在寒冷的冬天,將麥冬加進湯品或粥裡,除了滋陰潤肺,還能幫助暖身健體。
  • 日常調理:除了秋冬,當感覺身體出現陰虛、肺燥乾咳、心煩失眠、口乾舌燥等狀況時,也可以適量食用麥冬。它能發揮潤燥養陰的特性,幫助緩解不適,讓身體回到平衡狀態。

 

麥冬常見食用方式

麥冬的食用方式非常多元,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選擇。

  1. 麥冬煲湯:將麥冬加入雞湯、排骨湯等湯品中,不但能增加風味,還能滋補養生。另外,也可以搭配黃芪、茯苓、山楂等其他藥材一起燉煮,提升補益效果。
  2. 麥冬泡水:最簡單方便的日常飲用方式。將麥冬直接用熱水沖泡,適合隨時隨地補充水分、滋陰解渴。
  3. 麥冬紅棗茶:麥冬搭配紅棗一起煮成茶飲,口感溫和,有助於潤肺、補血和安神,特別適合秋冬季節飲用。
  4. 麥冬入粥或甜品:將麥冬加入白粥或甜湯中,例如銀耳甜湯或雪梨湯,不但能讓口感更豐富,也是一種溫潤、實用的養生方式。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在醫生指導下,適量食用麥冬或可作為血糖管理的輔助方法。如果想每天飲用,建議先諮詢專業人士,確認適合自己的分量,才能吃得安心~

麥冬最適合在秋冬季節或身體出現陰虛、肺燥乾咳時食用,可透過煲湯、泡茶或入粥等多種方式來滋陰潤燥。Photo from istock

麥冬每日攝取量|麥冬每天吃多少才適合?

雖然麥冬屬於溫和的養生藥材,但適量才是最關鍵。一般成人建議每日6至12克乾品,分次入湯或焗飲;長期或針對症狀使用,請先諮詢醫生/中醫師。如果只是單純泡水飲用,約3至5粒麥冬即可。

如何調整攝取量?

雖然有建議的攝取量,但每個人的體質、健康狀況都不一樣,所以實際用量還是要根據個人情況做調整:

  • 看體質:如果屬於脾胃虛寒體質,或是腸胃比較敏感,建議從少量開始嘗試,觀察身體的反應。
  • 看需求:如果只是日常保健,可以維持在建議範圍內;如果需要針對特定症狀做調理,最好先諮詢專業中醫師或營養師,聽取他們的建議。

一次吃太多麥冬,可能導致腹脹、消化不良等腸胃不適。任何養生食材都應依個人體質來使用,適量才是發揮麥冬功效的關鍵。如果有慢性病或正在服藥,務必先詢問專業醫生的建議。

麥冬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6至12克乾品,但需依個人體質調整,切勿過量食用。Photo from istock

麥冬禁忌與注意事項|誰不適合吃麥冬?

雖然麥冬功效多元,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食用。以下整理出幾個常見的麥冬禁忌,幫助安心養生:

脾胃虛寒或脾胃虛弱者

麥冬性偏寒且帶有滋膩性。如果屬於脾胃虛寒體質,平時容易消化不良、腹脹或手腳冰冷,食用後可能會加重不適。

腹瀉或腸胃功能不佳者

正在瀉肚子時不建議吃麥冬,因為可能讓症狀更嚴重,最好等身體恢復後再食用會比較安全。

孕婦及哺乳期女性

孕婦或哺乳期女性體質特殊,如果想用麥冬來調理,建議先諮詢醫生或營養師,確保對自己和寶寶都安全。

殊疾病或正在服藥者

如果有慢性病或正在服用藥物,建議先徵詢醫生意見,以避免和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確保用藥安全。

感冒期間不宜

特別是外感風寒型感冒(如頭痛、流清涕、畏寒無汗)的人,不建議食用寒涼藥材如麥冬,以免病情加重。

寒咳患者不宜

麥冬較適合「熱咳(痰黃、口乾、咽喉痛)」人士,不適合痰白清稀、怕冷的「寒咳」患者,否則可能加重咳嗽。

避免過量

雖然麥冬對身體有益,但吃太多會增加腸胃負擔。一般成人建議每日攝取6至12克乾品即可,不要一次吃太多。

麥冬可以吃嗎?可以,但務必根據體質和醫生建議調整用量。任何養生藥材如果使用不當,都可能帶來反效果,切勿盲目跟風。本文資訊僅供參考,不能取代專業醫療建議。如果有健康疑慮,務必先諮詢醫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

麥冬性味偏寒,因此脾胃虛寒、腹瀉、感冒或寒咳者不宜食用,特殊族群如孕婦或慢性病患者應先諮詢醫生。Photo from istock

麥冬禁忌|不能和什麼食材一起吃?

在中醫食療理論中,部分食材和藥材之間會有「相忌」或「相反」的情況。雖然一般人日常把麥冬入湯、泡茶問題不大,但仍有一些搭配要注意:

  • 麥冬+寒涼食材:如綠豆、苦瓜、西瓜等,會加重寒涼性質,脾胃虛寒者特別要避免。
  • 麥冬+利尿性食材:如冬瓜、薏米,大量同食可能過度消耗體內水分,導致腹瀉或虛寒。
  • 麥冬+大劑量補品:如人參、鹿茸等,屬於溫熱補品,和性味偏寒的麥冬搭配,功效可能互相抵消,建議依醫生建議使用。

一般來說,麥冬和常見食材如紅棗、百合、雪耳、川貝等搭配最為常見且安全。

麥冬不適合與綠豆、苦瓜等寒涼性食材,或人參、鹿茸等溫熱性大補品一同食用。Photo from istock

麥冬種類|如何挑選優質麥冬?

市面上常見的麥冬種類主要有四川麥冬(川麥冬)和浙江麥冬(浙麥冬/杭麥冬),不同產地在品質上略有差異。

  • 川麥冬:色澤偏淡白,產量較多,品質也不錯。
  • 浙麥冬:多呈黃白色,質量優良但產量少,因此更珍貴。

 

兩者功效大致相同,不論選擇哪一種,最重要的是掌握挑選方法,才能買到品質好的麥冬,發揮最佳養生效果!

挑選優質麥冬5大重點

  • 外觀:優質麥冬根條粗壯飽滿,形狀均勻,呈紡錘形、兩端略尖。表面自然呈淡黃色或乳白色,紋理細緻。如果外型乾癟、萎縮或有破損,品質較差。
  • 質地:好的麥冬摸起來堅實、有彈性,折斷時斷面細膩光滑,能看到細小的半透明木芯;如果鬆軟或過於乾燥,則代表品質不好。
  • 氣味:新鮮的麥冬帶有清淡甜香,聞起來自然舒適;如果有刺鼻、酸敗或硫磺味,代表可能經過化學處理或已經變質。
  • 顏色:以自然色澤為佳~過於潔白或顏色太深的麥冬,可能經過硫磺或其他化學處理,外表雖然好看,但品質和安全性不好。
  • 口感:優質麥冬嚐起來甘中帶微苦,略有黏性。如果出現苦澀或異味,則品質欠佳。

選對品質好的麥冬,不但口感更佳,也能讓養陰潤肺、益胃生津等功效充分發揮。購買時記得「眼觀、鼻聞、口嚐」三步驟,就能安心選到好麥冬,就能安心養生、事半功倍!

挑選優質麥冬可從其飽滿的外觀、堅實的質地、清淡的甜香、自然的色澤及甘中帶苦的口感來判斷。Photo from istock

麥冬與其他成分常見比較

在眾多中藥材中,麥冬有其獨特定位。如果和茨實相比,麥冬更偏向於養陰潤肺、清心除煩,而茨實則以健脾、助消化、固腎為主要特點。和其他滋陰藥材相比,麥冬的潤肺止咳功效特別顯著,適合處理肺燥乾咳、陰虛肺熱等症狀。同時,麥冬含有較多多醣類,對增強免疫力有幫助。不過,由於其滋膩性較強,脾胃虛弱者需注意,最好在醫生建議下使用。

在中醫配伍上,麥冬常和其他藥材搭配,以發揮不同的功效:

  • 麥冬+黃芪:益氣養陰,生津止渴,適合氣陰兩虛、容易疲倦的人。
  • 麥冬+茯苓:健脾利濕、安神助眠,對容易脾胃虛弱、睡眠不安的人特別適合。
  • 麥冬+山楂:有助消食化積,改善餐後消化不良,同時能平衡麥冬的滋膩感。

以上這些組合體現了中藥「相輔相成」的智慧,也讓麥冬功效更容易融入日常養生,如入湯、焗茶或日常保健飲品。

麥冬能滋陰潤肺,可搭配黃芪、茯苓或山楂等中藥材,以發揮益氣養陰、健脾安神或助消化等不同功效。Photo from istock

麥冬湯食譜推介|6道簡單滋潤麥冬湯食譜

麥冬湯是日常養生的好選擇,不但能為身體補水滋潤,還能幫助潤肺養陰,特別適合在乾燥季節或身體需要調理時來一碗。想善用麥冬功效,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煲湯。以下精選6款麥冬湯食譜,做法簡單、美味又滋補,無論是秋冬乾燥、熬夜後需要滋潤或日常保健,都能找到合適的選擇!

沙參玉竹麥冬無花果湯

滋陰潤肺、化痰止咳,特別適合乾咳、流鼻血、口鼻乾燥人士,喝後感覺清潤舒暢!

沙參玉竹麥冬無花果湯材料
沙參  15克
玉竹 15克
麥冬 20克
無花果  3個
陳皮  1角
蜜棗  2粒

沙參玉竹麥冬無花果湯做法

  1. 所有材料洗淨後,先浸泡30分鐘。
  2. 鍋中加入約1,500毫升清水,放入全部材料。
  3. 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續煲45分鐘即可。

 

花旗參石斛麥冬湯

滋陰潤肺、降虛火,特別適合熬夜後出現乾燥、口乾舌燥或烘熱感的人飲用~

花旗參石斛麥冬湯材料
花旗參 10克
石斛 10克
麥冬 15克
新鮮淮山 30克
南棗 2粒

花旗參石斛麥冬湯做法

  1. 石斛洗淨後浸泡約6小時,浸泡水保留作煲湯用。
  2. 淮山去皮切塊,處理時建議戴上手套,以免手部痕癢。
  3. 麥冬與南棗洗淨後,浸泡約30分鐘備用。
  4. 除花旗參外,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入約1,500毫升清水。
  5. 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煲約50分鐘。
  6. 最後10分鐘加入花旗參,再煮至完成即可飲用。

 

太子參麥冬瘦肉湯

補益肺氣、滋養肺陰,特別適合感冒後身體虛弱或呼吸道不適人士。

太子參麥冬瘦肉湯材料
太子參  25克
蓮子  15克
淮山  25克
麥冬  20克
瘦肉   300克
蜜棗  2個

太子參麥冬瘦肉湯做法

  1. 瘦肉洗淨切塊,先用熱水汆燙去血水。
  2. 其他材料洗淨後浸泡約30分鐘。
  3. 鍋中加入約1,800毫升清水,放入全部材料。
  4. 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續煲約1.5小時。
  5. 最後,加少許鹽調味即可飲用。

麥冬湯能潤肺養陰,是秋冬季節滋潤身體的簡單養生湯品,適合日常保健與調理。Photo from istock

麥冬百合雪耳湯

滋陰潤肺、潤燥止咳,特別適合秋冬乾燥季節,緩解喉嚨癢或乾咳不適。

麥冬百合雪耳湯材料
麥冬  20g
百合  15g
雪耳  1朵
南北杏  各10g
冰糖  適量

麥冬百合雪耳湯做法

  1. 雪耳浸泡至發大,撕成小塊備用。
  2. 所有材料洗淨後放入鍋中,加入1,500毫升清水。
  3. 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續煲約1小時。
  4. 加入冰糖調味即可飲用。

 

沙參麥冬玉竹雪梨湯

清熱潤肺、生津止渴,特別適合熬夜後口乾、燥咳或喉嚨不適人士。

沙參麥冬玉竹雪梨湯材料
沙參  15g
玉竹  15g
麥冬 15g
雪梨 1個(去心切塊)
無花果  2個
南棗  2粒

參麥冬玉竹雪梨湯做法

  1. 所有藥材洗淨,雪梨切塊備用。
  2. 鍋中加入1,800毫升清水,放入全部材料。
  3. 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續煲約1小時即可飲用。

 

麥冬紅棗杞子瘦肉湯

滋陰養血、補中益氣,特別適合氣血不足、經常疲倦或女性日常保養。

麥冬紅棗杞子瘦肉湯材料
麥冬  15g
紅棗  6粒
枸杞子  15g
瘦肉  300g
生薑  2片

麥冬紅棗杞子瘦肉湯做法

  1. 瘦肉洗淨切塊,先汆水備用。
  2. 其他材料洗淨後放入鍋中,加入約1,500毫升清水。
  3. 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續煲約1.5小時。
  4. 最後,加入少許鹽調味即可飲用。

以上麥冬湯食譜屬於養生湯水,飲用時應注意適量。如果有慢性病、孕婦或體質特殊人士,建議先諮詢醫生再飲用,讓麥冬功效更安全有效地發揮。

麥冬可搭配多種食材製成湯品,如沙參玉竹湯、花旗參湯或百合雪耳湯,有助於滋陰潤肺、清熱降火與日常養生。Photo from istock

麥冬常見問題Q&A

Q1:小朋友和孕婦可以吃麥冬嗎?
A1:可以,但需控制分量,兒童使用建議依體重與醫囑評估,不建議自行設定固定克數;孕婦和哺乳期使用前請先諮詢醫生。如果正值腹瀉期間,建議避免食用。

Q2:覺得「熱氣」時可以吃麥冬嗎?
A2:麥冬主要適合「虛熱、燥熱」的情況,例如熬夜、勞累過後或病後上火時。如果屬於「風熱、實熱」症狀,則需搭配其他藥材效果更好。

Q3:麥冬可以每天吃嗎?
A3:可以,但要適量。建議每日6至12克乾品;如果只是泡茶飲用,約3至5粒即可,避免長期大劑量食用,以免增加腸胃負擔。

Q4:麥冬適合哪些人吃?
A4:適合經常口乾舌燥、陰虛燥咳、熬夜勞累,或在秋冬季容易乾燥的人群。

Q5:麥冬要煮多久?
A5:煲湯:和其他食材一同燉煮約1~2小時;泡茶:用熱水焗泡10至15分鐘即可飲用。

Q6:麥冬有副作用嗎?
A6:有。如果過量食用,可能導致腹脹、消化不良、腹瀉等腸胃不適,其中脾胃虛寒或感冒寒咳者應避免服用。

Q7:麥冬可以和紅棗一起嗎?
A7:可以。麥冬紅棗茶功效包括滋陰潤肺、補血安神,特別適合秋冬飲用,也很適合作為日常養生茶飲。

麥冬適合調理熬夜或勞累後的虛熱與燥熱,但若為風熱或實熱症狀則需搭配其他藥材。Photo from istock

溫馨提示~以上資訊僅供參考,不能取代專業醫療。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