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生熟地土茯苓湯】孕婦能喝嗎?土茯苓功效有哪些?生熟地土茯苓湯食譜與熬煮、飲用指南

【生熟地土茯苓湯】孕婦能喝嗎?土茯苓功效有哪些?生熟地土茯苓湯食譜與熬煮、飲用指南

健康飲食 健康煮食
By Bernice on 08 Apr 2025
Digital Editor
Bernice Cheong是一位追求健康生活的資深編輯,她熱愛分享有關醫療疾病、食物營養、運動健身等方面的內容。她以簡潔有趣的寫作方式,深入見解和實用建議贏得了讀者的廣泛好評。透過UrbanLife Health,她致力於向大家傳遞更多健康知識,,讓大家一起實現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 bernice.cheong@urbanlifehk.com

生熟地土茯苓湯是一道源自傳統中醫的藥膳湯品。此湯以中藥材生地、熟地和土茯苓為主要材料,再搭配瘦肉等食材慢火熬煮而成。中醫理論認為這款湯具有清熱解毒、去濕和滋陰補血的雙重功效,非常適合現代人調理體質。今次我們將深入介紹這道湯品的傳統用途與藥用價值,分析其健康功效與科學依據,並提供詳細的食譜教學和飲用建議,幫助您充分了解生熟地土茯苓湯功效並在家中輕鬆煲製。

生熟地土茯苓湯|目錄 + 快速連結


不同藥材各有功效,而生熟地土茯苓湯的常見食材組合。

藥材介紹:生地、熟地、土茯苓

生地(生地黃)

生地(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常用於治療高燒後口乾、血熱出血、便秘與陰虛煩熱等症,能潤燥通便、滋陰降火。加入湯中可幫助清熱解毒、改善體內積熱。現代研究也證實生地具降血糖、保肝、利尿和抗炎效果,含有梫草苷等成分,有助調節免疫、減緩發炎,對濕疹與提升抵抗力也有幫助。

熟地(熟地黃)

熟地是經過炮製的生地黃,性甘微溫,主要補益肝腎、滋陰補血。常用於治療腎陰不足、血虛體弱、頭暈耳鳴、面色萎黃、月經量少等症,被譽為「補血滋陰之聖藥」,常見於四物湯、六味地黃丸等方劑。雖然熟地滋補力強,但性質黏膩,不易消化,脾胃虛弱或濕氣重者不宜單用,宜搭配陳皮、砂仁以助消化。本湯中搭配生地與熟地,能清熱解毒又兼顧滋補,有效平衡寒熱,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土茯苓

土茯苓性甘淡平,歸肝、胃經,具解毒、除濕、通利關節等功效。傳統上被視為「解毒靈藥」,常用於治療皮膚問題,如濕疹、瘙癢,也能緩解關節疼痛、筋骨酸痛。性質溫和、氣味清香,適合煲湯不苦澀,容易入口。現代研究發現,土茯苓含皂苷、酚類等成分,具抗炎、抗氧化、調節免疫的作用,有助改善皮膚炎與增強抵抗力。

生地、熟地和土茯苓三者合用,形成了清熱與補益並重的組合。生地清熱涼血、熟地滋陰補血、土茯苓去濕解毒,各有所長又相互協調。在生熟地土茯苓湯中,這些藥材一同發揮作用,使湯品既能治標(緩解上火濕熱症狀),又能治本(調養虛弱體質)。

湯水健康功效解析

清熱解毒,改善皮膚問題

生熟地土茯苓湯有清熱解毒、涼血潤燥的功效,特別適合濕熱引起的皮膚問題。Photo from iStock

生熟地土茯苓湯有清熱解毒、涼血潤燥的功效,特別適合濕熱引起的皮膚問題,如痘痘、濕疹、皮膚瘙癢。生地清火涼血,土茯苓去濕解毒,熟地則滋陰潤膚,三者合用能有效緩解皮膚紅腫、乾癢等不適,使肌膚回復健康與彈性。

去濕健脾,促進腸胃與排便

土茯苓能去濕利水,幫助改善濕熱體質常見的食慾不振、口苦、大便黏滯等問題。生地潤腸、熟地補血,對便秘亦有幫助。此湯特別適合體內濕氣重、脾胃功能弱或因捱夜、飲食不節導致腸胃不適者飲用,有助恢復消化力、改善便秘。

滋補陰血,提升免疫力與保肝

熟地補肝腎、養陰血,適合捱夜、壓力大或免疫力低下者調養身體。生地含梫草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能平衡免疫反應、減少發炎。土茯苓抗菌消炎,具保肝作用,對生活不規律、經常應酬的人亦有益。三者結合,有助於調整體質、強化抵抗力。

生熟地土茯苓湯食譜

生熟地土茯苓湯食譜

生熟地土茯苓湯食譜(3-4人份)
食材 生地 15克、熟地 15克、土茯苓 30克、瘦肉 500克、薑片 3片、蜜棗 2 - 3粒、陳皮 1小塊、清水 約2000毫升、鹽 適量
做法
  1. 將所有藥材迅速沖洗乾淨,以去除表面雜質。乾燥的生地、熟地和土茯苓浸泡約10 - 15分鐘;薑切片;蜜棗沖洗表面灰塵;陳皮浸軟後刮去內層白囊;瘦肉洗淨切塊。
  2. 起鍋加水,瘦肉汆燙約5分鐘,撈去血沫雜質,再將肉塊撈起以溫水沖洗淨備用。
  3. 湯鍋倒入8碗清水,大火煮滾。放入薑片和陳皮煮幾分鐘。
  4. 加入汆燙好的瘦肉和所有藥材再次煮滾,轉小火慢煲約1.5 - 2小時。
  5. 關火前5分鐘加入適量食鹽調味即可。

湯水變化與調整

傳統做法多用豬展肉或豬骨熬湯,湯味鮮甜濃郁。若偏好清淡,可改用雞肉(如老母雞或雞骨架)代替,同樣能提供鮮味和營養。雞肉性溫相對豬肉,更適合稍偏寒的體質。亦可不放肉,改用粟米、紅蘿蔔等蔬菜增加甜味,做成素湯,但風味和滋補效果略遜。

湯水藥材劑量調整

可根據個人體質靈活增減藥材分量。如果屬火氣很大的情況(如口瘡嚴重、痤瘡紅腫熱痛),可稍微增加生地和土茯苓至各20克,熟地減至10克,以加強清熱力量又不致太寒。如果怕湯性過寒,可將生地、熟地各半用量(本食譜已採用各半配比),這樣寒涼適中。如果屬陰虛體質(如潮熱盜汗),則可略增熟地至20克,加強滋陰作用,同時配伍2-3枚龍眼肉補血安神。如礙胃時,加幾片薑或多放一點陳皮,亦可投入3克砂仁同煲,以助運脾開胃。

配伍加減

本湯還可以根據需求添加其他去濕或養陰的食材,形成加強版藥膳。Photo from iStock

本湯還可以根據需求添加其他去濕或養陰的食材,形成加強版藥膳。例如,加入赤小豆30克與薏苡仁30克同煲,可增強利濕消腫、清熱祛瘡的功效,對濕疹、痤瘡更有幫助。加入扁豆30克可健脾化濕,特別適合脾虛夾濕的情況。若希望提升潤燥功效,可加入麥冬10克增強養陰潤肺之力。需要注意的是,新增藥材前最好了解其性味,以免與原方藥性衝突。一般祛濕清補的食材都可搭配,但辛熱助火的材料(如胡椒、辣椒)不建議加入,以免抵消清熱功效。

口味調整

對於不習慣中藥味道的人,可利用蜜棗、無花果等天然甜味食材增加風味。同時控制水量以調整濃淡:喜歡濃郁的可少加水,反之可多加水熬成較淡的湯。若湯汁過於濃黑難以下嚥,可在煲好後加開水稀釋至可接受的程度再服用。飲用前可另滴幾滴米酒提香,但不宜過量以免增加體內濕熱。

經過上述步驟與調整,您就可以煲出一鍋適合自身情況的生熟地土茯苓湯。在家煲湯時,請保持耐心,用小火慢熬來確保藥材有效成分充分釋放,切勿貪圖省時而大火急煮。只要用心按照食譜指南,相信您一定能享受到這道藥膳湯帶來的美味與健康。

飲用建議與最佳時機

要讓生熟地土茯苓湯發揮最大效益,適當的飲用方法和時機也很關鍵。Photo from iStock

要讓生熟地土茯苓湯發揮最大效益,適當的飲用方法和時機也很關鍵。以下是關於飲用的幾點建議:

頻率與量的掌控

一般來說,每週飲用1 - 2次即可起到保健調理作用,不建議每天連續長期服用(除非有特定體質需求,且有中醫指導)。因為湯中藥材偏涼且滋膩,每日服用可能導致脾胃負擔或寒濕過度。最好是少量多次,把一鍋湯分成每天早晚各1碗服用,而不是集中一次喝完。這樣既能讓身體更有效地吸收,又避免寒涼堆積。

飲用時間選擇

根據目標功效不同,可選擇不同的時間段飲用。如果主要為了清熱去火,可在中午飯後喝一碗湯,有助於當日緩解口乾舌燥、喉嚨痛等上火症狀,使下午和晚上的狀態更舒適。若側重於滋陰養顏與改善睡眠,則可在晚餐後或睡前1-2小時喝一碗溫熱的湯。晚間是人體陰精歸藏的時間,此時滋陰有利於促進夜間的身體修復。不過要注意,睡前飲用不宜太晚且過量,以免夜間頻繁起夜或胃部不適。

服用方式

最好趁熱飲用,溫熱的湯液有助於發揮去濕通暢作用,也比較舒服。冷掉的湯藥寒性更重且口感欠佳,若湯涼了應重新加熱至微溫再喝。喝完湯後半小時內盡量避免喝茶、咖啡等,以免影響藥效。吃剩的瘦肉和煮爛的藥材渣,可以適量吃一些,其中仍含有部分纖維和養分,有益無害。

搭配習慣

生熟地土茯苓湯一般不與其他滋補湯同時服用,以免藥性複雜難以吸收。若您當天已經吃了涼茶或其他清熱中藥,就不宜再飲此湯,避免過度清熱傷正。反之,如果服用本湯期間需要吃其他藥物(中藥或西藥),最好錯開1-2小時,以免發生配伍禁忌或降低療效。

飲用生熟地土茯苓湯應講究適時適量。在適合的時機喝適合的量,才能既享受到美味,又獲得預期的保健效果。如有任何疑問或特殊情況(如突發不適、特殊疾病),應諮詢專業醫生的建議,靈活調整飲用方案。

適用族群與禁忌

  1. 濕熱體質者:如果您經常感到身體沉重困倦、皮膚油膩長痘、口乾口苦,大便黏滯不爽,這些多半是體內濕熱較重的表現。生熟地土茯苓湯正對此類體質,能清熱去濕,減輕濕熱造成的不適。另外,在悶熱潮濕的天氣裡,很多人容易出現暑濕症狀,喝此湯也有助於清暑濕、利腸胃,讓人感到清爽舒暢。
  2. 易上火人群:容易出現「上火」症狀的人,如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喉嚨乾癢疼痛、生青春痘等,非常適合喝生熟地土茯苓湯來降火解毒。生地的清熱瀉火作用可緩解口腔潰瘍、喉痛等;土茯苓的解毒散結則對牙齦發炎、腫痛有效。
  3. 皮膚問題困擾者:無論是青春期反覆長痘,還是因過敏體質經常濕疹瘙癢,都可以嘗試此湯作為食療輔助。中醫講究內調外養,皮膚問題多從血熱或濕毒論治。本湯涼血潤燥、除濕解毒,可以從根本改善皮膚狀況。特別是一些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病患者(如濕疹、牛皮癬),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每週1-2次的土茯苓湯水調理,常能減少復發率,降低皮膚的敏感度。
  4. 免疫力較低、亞健康者:對於平時容易疲倦感冒、抵抗力差的人,生熟地土茯苓湯也是一款溫和的調補湯水。它能在清理體內炎症、自由基損傷的同時,通過滋陰補血來提升身體耐力。經常感到虛火上炎(五心煩熱)或陰虛火旺(潮熱盜汗)的人,每隔一段時間喝此湯,可以讓陰陽更平衡,身體更舒服。特別是一些長期處於壓力下的人,睡眠少又腦力消耗大,容易陰虛火旺,喝這個湯清補結合,能緩解壓力對身體的傷害,預防亞健康惡化。

飲用禁忌與注意事項

雖然生熟地土茯苓湯有多重好處,但並非人人適用。Photo from iStock

雖然生熟地土茯苓湯有多重好處,但並非人人適用,飲用時需留意以下禁忌:

  1. 孕婦禁服:懷孕期間不建議飲用本湯。中醫認為生地性寒活血,土茯苓有解毒之力,均非孕期調養常用之品。孕期若有上火或皮膚問題,應諮詢醫生採取更溫和的調理方式,而非自行飲用清熱解毒湯。
  2. 寒性體質者慎用:如果您屬於陽虛偏寒體質,表現為怕冷肢涼、臉色蒼白、喜熱飲、舌質淡胖等,則不適合偏於寒涼的此湯,否則可能會加重畏寒、腹瀉等不適。若此類體質的人確有皮膚問題需調理,可在醫生指導下於湯中加入適量溫性藥材平衡寒熱。但沒有專業指導,切勿自行加入大補陽藥,以免適得其反。
  3. 脾胃虛弱者適量:熟地質黏滋膩,生地又偏寒,對消化功能較弱的人而言可能引發胃脹、食慾差或腹瀉,因此脾胃功能不好、消化不良者不宜長期服用熟地等滋膩之品。如果您有慢性胃炎、腸易激綜合症等問題,飲用本湯需減少藥材用量並加入健脾和胃的食材。如可加入陳皮、薑片的用量,以協助消化、減少胃部不適。也可以縮短煲湯時間或稀釋湯汁,使藥力不要過於濃厚。一旦出現腹瀉、食慾明顯下降等情況,應暫停飲用。本湯雖好,也要根據自己腸胃的承受度來決定飲用頻率和劑量。
  4. 感冒發熱時避免:當正處於感冒初期或外感風寒階段時,不宜飲用本湯。因為感冒時講究發散邪氣,如果這時喝滋陰的湯品可能會閉阻邪氣在體內,不利於病邪外解。等外感症狀痊癒後,再飲用此湯調理體質較為合適。
  5. 經期視情況而定:一般來說,女性月經期間可以適量喝此湯,但若經血量多伴有血塊、痛經屬寒凝血瘀者,應避免在經期大量飲用偏涼的清熱湯。若屬經期容易長痘、口乾屬上火的女性,可以在月經後期適量飲用以清火。月經期間身體較虛,也不建議喝過量,以免寒涼傷及子宮。

飲湯常見疑問

湯水固然有很多好處,但仍有一些注意事項要注意。

生熟地土茯苓湯可以天天喝嗎?

一般不建議每天長期飲用。本湯雖然有清熱養陰的好處,但每天飲用可能導致身體過於寒涼或消化不良。最理想的頻率是每週1-2次作為調理。如果您因上火或皮膚問題需短期連續飲用,也請留意身體反應,避免出現畏寒、大便溏泄等情況就好。

這款湯適合兒童和老人飲用嗎?

可以適量飲用,但需稍作調整。兒童和老年人屬於較敏感的人群,用量和藥材濃度宜減半甚至三分之一。孩子若有濕疹、皮膚過敏等問題,可在醫生建議下喝一些本湯來清熱去濕,但務必減量且不要天天服用。老年人若陰虛內熱、皮膚瘙癢或便秘,同樣適合少量飲用本湯來潤燥通便。尤其是某些老人冬季皮膚乾癢難耐,土茯苓生地湯能清熱潤燥,有助於減輕癢感。但需注意,孩童和老人脾胃功能較弱,煲湯時務必加入薑片、中和寒涼,並監測他們的反應,若出現食慾下降、腹瀉等不適,應立即停止。

孕婦或哺乳期婦女能喝生熟地土茯苓湯嗎?

孕婦不建議飲用,哺乳期慎用。孕期婦女體質特殊,很多藥材須忌口。生熟地土茯苓湯中的生地有活血之性,土茯苓又有較強的解毒作用,孕婦飲用可能影響胎氣,故民間明確指出孕婦忌服。至於哺乳期婦女,如果有明顯的上火或皮膚問題,在醫生評估後可少量服用。但也需注意,生地性寒可能影響奶水分泌,熟地滋補又怕滋膩生濕,因此哺乳期謹慎為宜。

喝生熟地土茯苓湯期間需要注意甚麼嗎?

配合良好生活習慣,湯效更佳。首先,飲用本湯時應盡量清淡飲食,少吃辛辣油膩及易上火的食物,以免抵銷湯的清熱作用。而調理濕熱期間,也要忌食海鮮酒類等發物。其次,要注意觀察自己舌苔和大便的變化:如果舌苔由黃厚轉白膩、大便由乾結轉稀爛,說明濕熱已祛但脾胃有點受寒,這時可以暫停本湯或加入藿香、茯苓等調整方藥。最後,本湯畢竟是輔助調理,若症狀嚴重(如濕疹劇烈滲液感染、重度痤瘡囊腫等),應及時就醫,不可單靠喝湯延誤治療。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