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雞殼煲湯】能提升免疫、養胃減壓的靚湯!一文了解雞殼煲湯處理、食譜與功效
雞殼(雞骨架)煲湯在香港與台灣的家庭料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少人喜歡將雞殼(雞骨架)用來熬製各種湯水,不僅物盡其用、經濟實惠,更能煮出鮮甜又富營養的靚湯。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入口,既能趕走疲憊與寒意,又能身體提供源源不絕的營養。但你是否對雞殼煲湯處理存有疑問?或是雞殼滾燙有甚麼食譜?本文將介紹雞殼煲湯的主要功效、多款雞殼湯食譜,以及在煲湯過程中會遇到的場常見問題,讓您在家輕鬆煲出提升免疫力、養胃舒壓的拿手靚湯。
雞殼煲湯的功效
Photo from iStock
雞殼煲出的湯不僅味道鮮美,還具有多方面的健康功效。
增強免疫力
雞湯向來有「感冒靈湯」的美譽。研究顯示,雞湯在熬煮過程中釋放的氨基酸(如半胱氨酸)有助於緩解呼吸道黏液堆積,減輕感冒症狀。同時,溫熱的雞殼湯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白血球對抗感染的效率。湯中的蛋白質為製造免疫細胞提供原料,例如每碗約250毫升的雞骨湯含有約5 - 8克蛋白質,有助於提升身體的抵抗力。
促進腸胃健康
雞殼熬出的高湯富含明膠和膠原蛋白,這類物質能保護腸胃黏膜,幫助修復消化道。溫熱的湯水容易消化吸收,特別適合腸胃虛弱或病後調養的人食用。搭配的蔬菜更提供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例如加入紅蘿蔔、粟米等食材,每份湯的纖維含量可達3 - 5克,有助維持消化系統順暢。
舒緩壓力與調節身心
雞骨湯含有的膠原蛋白經消化可釋放甘胺酸等胺基酸,這類營養素具有安神作用,晚間飲用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若在湯中加入具有寧神效果的食材(如蓮子、百合或龍眼肉等),更能進一步減輕壓力、舒緩焦慮,達到身心放鬆的效果。
除了上述功效外,雞殼煲湯還能為身體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增加飽足感且熱量低。例如一碗清雞殼湯熱量僅約50卡路里左右卻富含營養,十分適合作為日常養生湯品。綜合來說,雞殼湯在保健上具有提升免疫、養胃健脾、舒緩疲勞等多重益處。
4款雞殼煲湯食譜推薦(内附功效與詳細食譜)
下面介紹幾款多元化的雞殼湯食譜,包括清淡蔬菜湯、藥膳滋補湯、甜味蔬果湯以及安神湯,每款都具備獨特風味與健康功效,供您依需求選擇煲製。
清雞殼蔬菜湯 - 低脂高纖,健脾開胃
這是一款清爽的家常雞殼蔬菜湯,湯底清澈甘甜、毫不油膩。富含多種蔬菜營養,具有健脾開胃、補充維他命的同時又能促進消化,非常適合全家日常飲用。
清雞殼蔬菜湯 | |
食材 |
|
做法 |
|
功效與貼士
這款湯低脂肪、高膳食纖維,特別適合需要控制熱量又要均衡營養的人士。紅蘿蔔和馬鈴薯提供豐富的維他命A、鉀等元素,洋蔥與芹菜則有助於降低血脂、促進食慾。如果想增加湯的鮮味,可以在熬高湯時加入乾瑤柱或粟米一起煮。由於湯底清淡,可作為其他濃湯或醬汁的基底,一湯多用。
栗子藥膳雞殼湯 - 健脾補腎,增強免疫
Photo from iStock
結合栗子與中藥材的滋補雞殼湯,適合在季節交替或體虛時進補。此湯具有補氣健脾、強筋健骨的作用,能幫助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和提振精神。栗子的甜香融入湯中,口感溫潤不燥。
栗子藥膳雞殼湯 | |
食材 |
|
做法 |
|
功效與貼士
栗子富含碳水化合物、維他命C及鉀元素,中醫認為其有補腎健脾、強健筋骨的作用;黨參和黃耆是經典補氣中藥材,能提升免疫力、改善疲勞虛弱。湯中釋出的膠質對關節與皮膚也有好處。熬此湯時可加入數粒龍眼乾提升安神效果,適合容易失眠、壓力大的人滋補。若怕藥材味太重,可以減少黃耆用量或加入一根淮山(山藥)一同熬煮,淮山能健脾胃且中和湯味,使口感更柔和。
粟米紅蘿蔔雞殼湯 - 清甜可口,健脾益眼
這道粟米紅蘿蔔雞殼湯湯色澄黃、滋味清甜,非常受小朋友和長者喜愛。粟米與紅蘿蔔的天然甜味使湯水甘甜鮮美,具有健脾開胃、利尿消腫的功效,同時提供豐富的β-胡蘿蔔素,對提升免疫力和保護視力有幫助。
粟米紅蘿蔔雞殼湯 | |
食材 |
|
做法 |
|
功效與貼士
粟米富含膳食纖維與維他命B群,每100克粟米約含2.5克纖維,有助腸道健康並帶來飽足感;紅蘿蔔豐富的β-胡蘿蔔素在體內轉化為維他命A,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和保護眼睛。綠蘿蔔清熱消食,搭配紅蘿蔔「青紅配」讓湯水四季皆宜。湯中的南北杏含有維他命E和氨基酸,適量食用對肺部保健有益。此湯四季皆可飲用,夏天可放涼後當甜湯,冬天熱飲驅寒暖身。如想增加蛋白質,可在熬湯時加入幾塊瘦肉或雞腳同煮,風味更濃郁,但記得撈去表面多餘油脂以保持湯清爽。
百合蓮子雞殼湯 - 潤肺安神,舒緩壓力
這款百合蓮子雞殼湯以清潤的百合和綿密的蓮子為主角,湯頭甘甜帶有淡淡的藥香。具有潤肺止咳、健脾安神的功效,特別適合壓力大、睡眠不佳或換季時飲用。桂圓與紅棗提供天然甜味和鐵質,使此湯有助於舒緩壓力、養心安神。
百合蓮子雞殼湯 | |
食材 |
|
做法 |
|
功效與貼士
百合含有豐富的澱粉質和一些秋水仙鹼等成分,具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蓮子富含蛋白質與B族維他命,中醫認為其能補脾止瀉、養心安神。兩者搭配雞殼湯,不但補充膠原蛋白,還特別有助於緩解焦慮、改善睡眠。龍眼和紅棗則補氣養血,使湯品對貧血或神經緊張者更有益。
小建議:若想增加湯的鮮味和蛋白質,可在煲湯時加入1小塊瘦肉同煮,湯味更濃郁(但相應熱量和脂肪略增)。此湯無論早晚飲用都適宜,晚上喝一碗有助放鬆入眠。
烹調建議與常見疑問
Photo from Shutterstock
煲製雞殼湯時,您可能會遇到一些選擇與疑問。以下提供幾點專業建議,幫助您根據需求調整湯品口味和功效:
湯料與草本搭配比較
不同配料有不同功效,可依體質和季節選擇。想增強免疫、補氣虛,可選擇黨參、黃耆、人參鬚等藥材搭配,這類藥膳湯適合天冷或體弱時喝;想潤肺去燥,可加入南北杏、無花果、玉竹等,適合秋冬乾燥季節;要清熱降火、消除油膩,可放入白蘿蔔、冬瓜、蓮藕等寒涼性蔬菜。紅棗、枸杞屬平和食材,幾乎各種湯都可加入,它們能提味並補血益眼。需要注意的是,藥材不宜過量,如黃耆用太多可能上火,蓮子芯過多則苦澀影響口感。
烹調建議
煲雞殼湯時水量以浸過食材2 - 3公分為宜,中途如水分蒸發可添加熱水補足。熬湯過程中勿頻繁攪動,以免湯渾濁。若湯煮好表面有油花,可用湯勺輕輕撇除,或將湯放涼後冷藏使油脂凝固再撇去,讓湯品更清爽健康。調味方面中式老火湯一般後下鹽或不加鹽,保持原味更養生;也可用少許胡椒或米酒提香,但不宜過量以免搶味。
要不要加豬肉添加風味?
使用雞殼煲湯本身已能提供鮮甜味道和膠質,但如果希望湯頭更濃郁或增加營養,可酌量加入瘦豬肉或豬大骨同煮。加入瘦肉能釋出更多蛋白質和旨味,使湯味道更豐富;但相對地也會增加一些脂肪與熱量。若追求清淡低脂,就可純用雞殼,不放豬肉。兩種做法各有千秋:不加豬肉的雞殼湯較清爽適合日常飲用,加了豬肉的湯則適合作為進補或聚餐時的湯品。
雞殼可以不要焯水汆燙嗎?
Photo from Shutterstock
建議先汆燙。焯水能去除雞骨上的血水和雜質,讓熬出的湯更清澈少雜味,同時也減少湯中的油脂和嘌呤含量。尤其是凍結較久或來源不明的雞骨,更要汆燙徹底以確保衛生。如果您追求湯色如水般清透,汆燙後還可在熬湯時不蓋鍋蓋慢火細燉並勤撈起浮沫。雖然汆燙會使部分營養流失到第一次的水中,但這些多為雜質,利大於弊。因此建議烹煮前一定要將雞殼汆燙、洗淨再正式煲湯。
雞殼是指什麼部位?沒有雞殼可以用什麼代替?
「雞殼」一般指去除了大部分可食用肉後剩下的雞骨架,包含雞的胸骨、背骨和相連的骨頭。它通常來自於剔除雞胸肉、雞腿等部分後的整隻雞架子。雞殼上雖然肉不多,但連帶軟骨、筋膜,非常適合拿來熬湯。如果買不到單獨的雞殼,可以用以下材料代替:
- 全雞或帶骨雞件:例如雞腿、雞翼或雞胸連骨,這些部位含有骨骼也能熬出鮮甜湯頭,但脂肪可能比雞殼多一些。
- 雞骨拼盤:超市常有賣雞頸、雞翼尖、雞胸骨等雞骨,也可用來煲湯。
- 其他骨架:如鴨架、火雞骨架等也能進行熬湯,但風味會與雞殼稍異。
總之,只要是禽類的帶骨架構,都可以拿來代替雞殼煲湯。若使用全雞或較多帶肉部分,煲湯前記得去皮減少油脂,湯會更清爽。
煲雞殼湯一般需要煮多久才能把營養煮出來?
煲雞殼湯的時間長短會影響湯的風味和營養釋出。一般而言,文火慢煲1.5 - 3小時是較理想的:約1.5小時時已可煮出鮮味清湯,適合偏好清淡口感的人;煲到2~3小時則骨髓與膠質充分溶出,湯頭會較濃郁、呈乳白色,營養也更豐富。若使用壓力鍋或電鍋,時間可縮短至約30 - 40分鐘即可達到類似慢燉2小時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煲湯時間過長(超過4小時以上)可能會使部分維他命遭受破壞,且湯味變得過重甚至帶苦,因此不建議無限制地久熬。另外,加入某些難煮爛的材料(如老粟米、乾瑤柱)時,可以適當延長煮湯時間以釋放風味。
煲好的雞殼湯可以隔夜保存嗎?怎樣保存最安全?
Photo from Shutterstock
煲好的雞殼湯可以隔夜保存,但需要注意保存方法以確保安全與風味,煮好的湯應盡快降溫,在室溫下不要放置超過2小時,以防細菌繁殖。如想保存,待湯不燙手後,撈出湯裡的大塊食材(骨頭、蔬菜)單獨存放,湯汁用帶蓋的乾淨容器盛裝冷藏。再次食用時,冷藏的湯請在3天內用完,取出後充分加熱滾開5分鐘以上再喝,以殺滅可能的細菌。但仍建議儘早飲用完畢以享受最佳口感。
哪些人不適合喝雞殼煲湯?
雞殼煲湯性質溫和,大多數人適量飲用都有益處,但以下幾類人需注意:
高尿酸血症或痛風患者應適量減少飲用頻率。因為長時間熬煮的雞骨湯含有一定的嘌呤,可能轉化為尿酸,加重痛風風險。
腎臟病患者需控制蛋白質和電解質攝入,濃郁的骨湯中含鈉和鉀等礦物質較多,可能增加腎臟負擔,此類人群應諮詢醫生意見並控制飲用量。
對特定湯料過敏或不耐受的人要注意避開相關配料,例如對杏仁過敏者就不要加南北杏,對某些中藥材(如黨參、黃耆)反應不適者也應避免。
從中醫角度,雞殼湯屬溫補,體質偏燥熱的人(經常口乾舌燥、容易喉嚨痛)在上火時期應少喝濃雞湯或加入清熱食材平衡。
總的來說,健康的成年人適量喝雞殼湯無礙,但有上述特殊情況的人需視自身情況調整。若不確定,可先少量試飲觀察身體反應,或向營養師/中醫請教,以確保飲食安全無虞。
雞殼煲湯可以每天喝嗎?會不會營養過多或有害?
以雞殼煲的湯適量每天飲用一般是安全且有益的,但需注意均衡與節制。每天喝一碗份量適中的雞殼湯(約250 - 300毫升),可以為身體持續補充水分、蛋白質和一些微量元素,有助維持良好代謝和免疫機能。由於雞殼湯本身低脂肪、熱量不高,只要湯中的鹽分和中藥材不過量,天天喝並不會造成明顯負擔。然而,也要考慮以下幾點:
- 每天喝雞湯的同時,仍需攝取其他食物來滿足全面的營養需求,湯水不能完全代替正餐。
- 若湯中加入較多補藥(如當歸、人參等),不建議長期天天飲用,以免補過頭或干擾身體平衡,這類藥膳湯一週喝1-2次即可。
- 如果每日雞殼湯的鹽分偏高,長期可能影響心血管健康,建議盡量喝清淡原味或僅微鹹的湯。
- 每天喝要注意適量,一般成人每天一碗足矣,無需暴飲。若出現喝湯後身體不適(如胃酸、口乾或血壓變化),可暫停幾天再視情況調整。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