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院外心臟停頓】平均每星期3宗在家發生、抵院存活率僅得9.3% 延遲急救每分鐘存活率減10%!

【院外心臟停頓】平均每星期3宗在家發生、抵院存活率僅得9.3% 延遲急救每分鐘存活率減10%!

健康資訊 醫療新聞
By Pinky on 07 Dec 2023
Digital Content Writer

如果有人不幸發生心臟停頓暈倒,心肺復甦法(CPR)和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是拯救他們的關鍵。遺傳性心律基金會委託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研究團隊研究發現,平均每星期有3宗年輕院外心臟停頓(OHCA)在家中發生,他們抵院存活率僅爲9.3%,不足40%的年輕個案在抵院前曾接受CPR急救,而曾接受 AED急救的更不足10%。

遺傳性心律基金會委託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研究團隊研究發現,平均每星期有3宗年輕院外心臟停頓(OHCA)在家中發生,他們抵院存活率僅爲9.3%,不足40%的年輕個案在抵院前曾接受CPR急救,而曾接受 AED急救的更不足10%。

研究:平均每星期有3宗在家發生

一般認為,院外心臟停頓(OHCA)個案多數發生在公眾地方,例如球場等。不過,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洪克協痛症管理教授、副系主任及教授符少娥稱,研究發現接近一半的年輕OHCA個案主要在家中發生,平均每星期有3宗案例在家中發生,而當中40歲或以下年輕個案抵院存活率僅爲9.3%,不足40%的年輕個案在抵院前曾接受CPR急救,而曾接受AED急救的更不足 10%。」搶救 OHCA 個案的時間非常短暫,存活率也隨時間流逝大幅下降。

三大重點提高存活率

遺傳性心律基金會顧問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稱,

若 OHCA 個案被及時施行 CPR 或使用 AED 進行急救,可大幅度提高心臟停頓復甦成功率。不過,本港的CPR及AED的公眾普及程度,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或地區。以設置AED為例,深圳的AED與人口比例為1:405;而香港AED與人口比例則只有1:1,498,遠低於深圳地區。OHCA發生後,黃金拯救時間只有5分鐘,如果患者未能及時得到治療,每延遲1分鐘,存活率便會下降7-10%。刻不容緩的施救,是提升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為提升OHCA存活率,蕭醫生提出三大重點建議:

  1. 急救教育普及化和多元化,將急救訓練教育推廣至小學,從小培養大眾對急救知識的認知,朝全民急救邁進
  2. 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士能夠獲得 AED 的幫助,建議關注住宅屋苑的 AED 的添置。
  3. 引進科技,提升患者獲救機會,鼓勵善用更多創新科技及大數據協助公眾施行急救。

30多歲港女上班突心臟停頓暈倒、情況嚴重

30多歲阿賢,病發前未曾有任何心臟不適,2年前突然經歷OHCA,當日她如常一樣到公司上班,期間正想接聽朋友打來的電話時,就突然暈倒、不醒人事,同事經過見狀報警,隨即將她緊急送院。

送院後,由於阿賢情況極為嚴峻,一直在ICU(深切治療部)搶救。阿賢憶述,曾試過一整日內皆處於危急狀態,反覆心臟停頓逾20多次,全靠AED擊活,「其實都多得部AED機電醒我」不過,她就描述這個過程恐怖、令她記憶深刻,在她心臟停頓的時候,AED機會進行電擊,如情況未有改善就會加大(電擊)再電,「電到差不多醒的一刻,我是有意識的,我聽到有東西「砰」一聲打我心臟的感覺」

幸運地,阿賢經搶救後救回一命,她坦言自己「可以講是「死過翻生」,因為有好幾次一小時內我電擊了很多次,我那一刻其實我不知道我有無下一刻」後來情況穩定後轉到普通病房,阿賢仍然對在ICU的經歷心有餘悸,「差不多暈的時候,(連著)那些機器就會開始響,所以(當我)去到普通病房時,聽到少少這些「嘟嘟」聲,馬上就想「我是否又要暈了」

阿賢後來才知道,自己患有遺傳性心律病(SADS)的其中一種「長QT綜合症」。在不知情況之下,為了治療第二個病,服用了誘發嚴重心律不正的藥物,導致心臟停頓。另外,經診斷後,有部份家人都患有同一種病,她目前情況穩定,亦有持續檢查心臟,為了避免使用能延長QT間期的藥物,她會參考遺傳性心律基金會 (心律會) 網頁上的藥物連結。

心律會倡了解心臟預警訊號

OHCA成因有很多,能導致表面上健康而又未診斷的年輕人突然猝死,而突發心律失常死亡綜合症(SADS)是其中一種可能。預防勝於治療,心律會特設「SADS 心臟專科門診」資助計劃及「SADS 基因檢測」資助計劃。資助因 SADS 有關或不明原因心臟猝死者的直屬家庭成員,進行首次心臟科專科臨床檢查和有關SADS基因檢測,藉此鼓勵家屬盡早進行檢測,從而減少因 SADS 而不幸猝死的個案。心律會呼籲市民多加留意心臟的預警訊號及了解家族病歷,若遇到心臟預警訊號,應盡快尋求心臟專科醫生協助。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