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Q&A】本港約有18萬人患病!一定要用「懵仔針」?食藥/用長效針劑可痊癒?
近日不幸事件使大眾關注精神健康問題。有調查推算,本港約有18萬人患思覺失調,任何年齡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思覺失調,但整體較多於青少年期及早期成年時發生。到底甚麼是思覺失調?有何成因和症狀?萬一患上思覺失調,有藥醫嗎?是不是一定要用俗稱「懵仔針」的抗精神病藥?除了一般口服藥物,還可選擇長效針劑?
甚麼是思覺失調?
根據統計,全球約2,400萬人患有思覺失調,比例大約每300人中有一人;至於香港,根據《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本港成年華裔人士於一生中被診斷患上此病的比率約為2.5%,按香港人口推算,本港約有18萬人患思覺失調。醫學界對思覺失調的成因仍然沒有定論,但有研究指出,思覺失調與遺傳因素、環境壓力、腦部病變及濫用毒品有關。目前治療思覺失調會循三大方向,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家庭介入措施。
思覺失調是一種腦部疾病,會影響患者的思想和大腦功能,從而影響患者與現實的聯繫。思覺失調多在年輕人身上初發,思覺失調病例發病年齡大多在20至30歲之間,其中男性病發年紀較女性早3到5年。如同其他醫學疾病一樣,思覺失調是可治療的。事實上,更早的診斷和良好的治療是可以令思覺失調患者理想地康復。
思覺失調顧名思義是指「思」和「覺」出現異常,「思」指思想的內容及條理,「覺」則 指五官所感受到。患者會處於異常的精神狀態,一般會出現妄想、幻聽、思想及言語紊亂等情況,導致他們不能夠正確地了解周遭現實的事物、不能夠掌控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以及不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
思覺失調症狀
思覺失調的徵狀相信是源於腦內多種神經傳遞物質(例如多巴胺)的活動失調所引致。常見徵狀包括:
思覺失調症狀 | |
妄想 |
|
幻覺 |
|
思想及言語紊亂 |
|
如果你在家人或朋友身上發現下列情況,他們便有可能患上思覺失調,應盡早尋求醫生的診斷。
思覺失調3大成因 不只是因為壓力大?
醫學界對思覺失調的成因仍然沒有定論,但有研究指出,思覺失調與遺傳因素、環境壓力、腦部病變及濫用毒品有關。
- 遺傳因素
家族遺傳會大大增加了患上思覺失調的風險。以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常見的診斷)為例,有統計顯示一般人在一生中的患病機率約為1%,但若親生父母其中一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則子女患病機率會提高至17%,若雙親都患病,則子女患病機率可高達46%。另一方面,在遺傳基因幾乎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中,當一人患有精神分裂症時,另一方的患病機率也只在48%左右,可見遺傳因素並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是否會患上精神分裂症或思覺失調。 - 環境壓力
生活上的各種要求,例如學業、工作或個人的追求,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壓力。當長期累積的壓力未能有效處理便可能會誘發思覺失調。即使沒有相關的家族病史,罹患此疾病的風險仍然是存在的。 - 其他因素
對大腦造成損害的腦部外傷、腦部病變和濫用藥物(例如服用大麻、「冰毒」即: 甲基安非他明)有時也會引發思覺失調的徵狀。
如何檢查和診斷思覺失調?
思覺失調的診斷主要由醫生或相關專業人士(如臨床心理學家)進行,包括詢問懷疑個案及其家人的一些個人事項及相關病歷,過程保密並且十分簡單。若醫生懷疑症狀可能由其他身體狀況引起,亦會建議患者接受其他健康測試。一般而言,患者可先尋求普通科醫生的意見,確定他/她是否有需要轉介至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作進一步的評估及治療。
此外,患者或患者的家人/朋友/醫護人員可以透過「思覺失調」服務中心的轉介熱線電話(2928-3283)或網站(http://www3.ha.org.hk/easy/chi/index.html)與中心聯絡。
若情況嚴重,患者亦可直接到急症室求助。此外,政府及一些公營機構亦有為有需要人士提供相關服務及跟進。
思覺失調2大類藥物
思覺失調藥物大致分為典型及非典型兩種,或俗稱新藥和舊藥。香港精神健康動力基金會榮譽外務秘書、精神科專科醫生李靖國醫生表示,服用藥物後大概幾星期便開始出現效用,例如減少妄想和幻覺,但部份副作用會較明顯。藥物可分注射和口服兩種,舊藥(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一般藥效,包括消除妄想、幻覺及思想和言語紊亂,安定焦躁不安的情緒及促進睡眠等;至於新藥(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則可改善妄想、幻覺及思想和言語紊亂的徵狀、改善表現平板及麻木、語言貧乏、無動機的徵狀,以及有助睡眠。
思覺失調患者一定要打「懵仔針」?與長效針劑有何分別?
至於思覺失調患者是不是一定打俗稱「懵仔針」的抗精神病藥?是否等於長效針劑?李醫生指出,兩者作用不同。現時急症室常用的氟哌啶醇(Haloperido),是一種典型抗精神病藥之一,能夠在短時間達到鎮靜效果,透過平衡腦部裡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減少腦內過度的神經異常活動,從而回復正常的情緒及行為,惟服用藥物後所引起的副作用較多。至於長效針劑則能夠達到長遠的治療效果,毋須每天服用藥物,視乎不同藥物要求,服藥間隔為2至12週18。從而改善服藥依從性的問題,而且副作用相對溫和。
藥物可有效地舒緩病人的病徵,但思覺失調病人亦有很多心理的需要。李醫生指出,療程一般可以分為個人輔導或小組輔導。由不同的專業人員,例如社工、護士、職業治療師及臨床心理學家等,按患者的個別需要和其病發的階段,而制定療程內容和持續時間。主要為患者提供疾病及治療的相關知識、學習正面思考及壓力處理、增加對復發的警覺性及學習症狀處理等等。
一線藥物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達8成 惟有患者自行停藥
此外,港府日前亦公布加強措施支援,在支援涉及嚴重精神疾患的精神復元人士方面,提出增加人手、改善個案管理計劃個案經理的比例、處方較新和副作用較少的口服或注射藥物等等。李醫生表示,就近日不幸事件,出現暴力傾向並因病發而傷人的精神病患者指數極少數。因此,除了反思支援精神病患者措施外,亦要了解復發的高危因素,及早預防。李醫生指出,患者停藥估計涉及原因包括拒絕服用藥物、忘記服用藥物、因經濟條件限制及藥物副作用。他續指,目前一線藥物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達70至80%,但估計有一半患者即使對藥物反應良好,但不遵從他們的治療方案。
而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正正是導致患者停藥的原因之一。李醫生指出,口服抗思覺失調藥物可能會引起錐體外徑症候群(Extrapyramidal symptoms, EPS)、過度鎮靜、催乳素過高、體重增加,認知障礙等副作用。其中EPS指患者包括口、舌或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不受控制地重覆動 作、面部及肢體僵硬、手腳震顫、靜坐不能、站立時不斷搖晃身體及肌肉持續抽搐,例如反白眼、頸向後仰等。這些副作用的出現,亦可能令患者對治療感到卻步。
服藥依從性低,會衍生症狀復發、再住院、自殘及降低生活質量風險。李醫生指出,有研究顯示,部分思覺失調患者經歷過一次發作並可完全康復。惟對於大部分患者而言,思覺失調是一種慢性疾病,而且復發率高。在一項五年隨訪研究顯示,累計首次復發率為82%,二次復發率為78%;在另一項研究顯示,在停藥後,有77%的症狀會在一年內復發,超過九成的症狀會在兩年內復發。
使用長效針劑可減復發風險
為了改善服藥依從性低的問題,醫學界近年研發長效針劑,延長服用間距,以更少的用藥次數達到治療效果。為了解長效針劑對思覺失調華裔患者的成效,港大早前研究就分析了在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間(觀察期),在醫管局接受長效針劑和口服抗思覺失調藥的思覺失調患者,並於2021年5月至8月進行數據分析。數據顯示,有74,044名患者在2019年12月31日之前被診斷為思覺失調,其中有23,719名患者在觀察期間,先後服用了口服抗思覺失調藥物及長效針劑,被納入是次研究對象。統計發現,在觀察期間,有81.2%因精神疾病而住院,77.5%因思覺失調而住院,6.1%曾企圖自殺。
研究亦有比較患者分別在使用口服抗思覺失調藥物,及使用長效針劑時的病情管理(需要接各項治療日數至少90天以上)。研究發現,相比口服抗思覺失調藥物,在接受長效針劑治療期 間,患者多項復發風險有明顯降低,包括:住院風險減低37%,因精神疾病而入院風險減低48 %,因思覺失調而入院風險減低47%,以及企圖自殺風險減低44%。此外,使用長效針劑亦可減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包括可減低因身心症及心血管疾病住院風險12%,以及出現錐體外徑 症候群(EPS)減低14%。
另一方面,研究按患者接受長效針劑開始時間進行比較,發現相比接受口服抗思覺失調藥物的患者,早期使用長效針劑治療的患者能夠減低住院風險76%;而後期使用長效針劑治療的患者則減低55%。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教授陳慧賢教授表示,越早使用長效針劑能夠更大程度減低疾病復發,尤其是在首次病發後兩年使用。
思覺失調心理治療
除了藥物治療,出現思覺失調徵狀的患者很需要別人的支持和分憂,並需要向可以為自己解決疑難的人傾訴,因此心理治療在思覺失調的治療上亦相當重要。心理治療需按照個別需要及情況及而定,並透過個人或小組形式進行,將治療概念融入患者日常生活中以助其康復,例如鼓勵患者重返校園或繼續工作,面對真實的環境和與更多人相處。這些服務可由跨專業團隊提供,團隊成員包括精神科醫生、服務主任、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醫務社工,以及社區內不同的非政府機構的社工和其他醫護人員 。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勵對患者的康復尤其重要。大部份思覺失調患者都可以透過門診服務接受治療而無需住院。在社區層面接受治理可以讓他們得到家人及朋友的支持和鼓勵,協助他們康復。與此同時,患者亦可透過門診服務接受定期評估及了解思覺失調的相關知識。可是,亦有一些思覺失調患者需要住院作較詳細檢驗、觀察及治療,醫院亦可能給予他們一個較安穩的感覺。
Text: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