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耳念珠菌】美國半數州份爆發、近半患者90日內死亡 本港3醫院爆23宗 即查症狀+治療+預防方法

【耳念珠菌】美國半數州份爆發、近半患者90日內死亡 本港3醫院爆23宗 即查症狀+治療+預防方法

健康資訊 醫療新聞
By Pinky on 31 Mar 2023
Digital Content Writer

全球新冠疫情開始緩和,但仍有不少惡菌威脅人類。美國疾控中心近日表示,具多重抗藥性且有致命風險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正以「驚人的速度」在美國醫院間傳播,至今逾半數州份已出現病例。據統計,有近半患者在90日內死亡。本港近日亦先後發現3間醫院有耳念珠菌感染個案。

一文看清耳念珠菌症狀、治療、預防方法。

美國疾控中心近日表示,具多重抗藥性且有致命風險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正以「驚人的速度」在美國醫院間傳播,至今逾半數州份已出現病例。

美國逾半數州份出現病例

美國疾控中心日前(20日)公布,當地2021年共通報1474宗耳念珠菌病例,比2019年476宗個案例增加約200%,病例兩年間激增兩倍,當局認為是「戲劇性增長」。現時全美半數州份都有耳念珠菌的病例,當中加州、內華達州、德州等的感染個案最為集中。另外,當地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各地2022年共通報2377宗耳念珠菌病例,病例數再次大幅上升。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統計,若受到耳念珠菌侵襲感染,患者約有30至50%的死亡率。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也在報告中指出,目前已有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在90天內死亡。

本港先後3間醫院發現23感染個案

至於本港,衞生防護中心近日接獲醫管局呈報多宗耳念珠菌個案,先後涉及九龍醫院、佛教醫院和黃大仙醫院共4個病房。截至3月29日,共發現23宗個案,涉及15男8女,年齡20至101歲,全部沒有感染徵狀。防護中心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個案中14人是安老院院友,涉及13間不同院舍,暫時無發現於社區或院舍出現感染源頭或傳播。

耳念珠菌可引起敗血症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首次於2009年在日本一名病人的耳道中發現,因此命名為耳念珠菌,但它也可以寄居於人體其他器官,現時大部分耳念珠菌都不是在耳道中找到。

根據本港衞生防護中心資料,耳念珠菌為一種新出現的多重耐藥性真菌,能造成高死亡率的嚴重感染。耳念珠菌對大多數抗真菌藥有耐藥性,令治療相對困難。經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的耳念珠菌可寄存在人體各處(包括皮膚、陰道和呼吸道),能在環境中存活數週,並能在醫療設施中引起爆發。

當人們接觸到耳念珠菌,若只是停留在皮膚表面的話,一般都不會引發感染或出現病徵。不過,如果皮膚上有傷口,而又接觸到耳念珠菌,就有機會出現以下症狀:

1. 耳朵瘙癢或灼熱感
2. 耳朵內疼痛或不適感
3. 耳洞紅腫或發炎
4. 耳朵失聰或聽力下降
5. 頭暈、發燒、血壓偏低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解釋,念珠菌是一種廣泛存在於自然環境的真菌,尤其在濕和暖的環境。在人體,念珠菌常見於口腔、消化道、皮膚及女性陰道。念珠菌是人體常見的真菌,但偶然會引致感染,尤其對免疫系統受損的人士,可能引致敗血症,死亡率高達30%至60%。

耳念珠菌的抗藥性一般比其他念珠菌較高,常用的抗真菌藥物未必有效,或需要同時採用多種抗真菌藥物治療。

耳念珠菌預防方法

耳念珠菌的抗藥性一般比其他念珠菌較高,常用的抗真菌藥物未必有效,或需要同時採用多種抗真菌藥物治療,如果病人出現耳念珠菌入侵性感染,通常需服用兩星期抗真菌藥物。

耳念珠菌預防方法:

- 保持良好個人和環境衞生
- 經常洗手
- 適當使用抗真菌藥物
- 醫院工作人員應適當使用防護裝備
- 以1:49稀釋漂白水消毒環境
- 避免與他人共用物品或衣著
- 維持健康生活及飲食習慣
- 控制已有疾病
- 做運動增強免疫力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