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源頭】首證可在颱風後的空氣存活 大學團隊:深水埗個案或屬吸入傳播 倡打風後近坡住戶閉窗
本港今年錄得43宗類鼻疽個案,近8成集中於深水埗,當局已將類鼻疽列入須呈報的法定傳染病,惟至今仍未查出爆發原因。理大聯同港大醫學院在深水埗區進行環境樣本分析,首次證實風暴吹襲後的空氣帶有存活的類鼻疽伯克氏菌,並估計深水埗個案的傳播途徑屬吸入性感染,但目前未能確認造成類鼻疽爆發的源頭。
首證颱風後的空氣帶有存活伯克氏菌
理大和港大的研究團隊今年8至10月在深水埗採集20個空氣及泥土樣本,進行分析,包括在白田邨重建計劃第十期的地盤取樣。團隊在今年8月15日,即熱帶風暴木蘭襲港的第5日,在地盤附近採集的空氣樣本培植出類鼻疽伯克氏菌,首次證實颱風過後在空氣內,的確會帶有存活的伯克氏菌。
本港現全新類鼻疽菌株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表示,團隊將在九龍西錄得的38宗類鼻疽個案,以及白田邨空氣樣本,進行全基因組排序及比對後證實,空氣樣本與今年夏季及秋季在深水埗區確診的個案,同屬全新菌株ST-1996。而該菌株最早發現於2016年的深水埗區個案,惟白田邨地盤當時仍未動工,因此團隊認為白田邨重建計劃第十期地盤並非爆發源頭。
團隊其後將調查範圍擴大至嘉頓山及石硤尾公園一帶,發現有泥土樣本對類鼻疽伯克氏菌核酸檢測呈陽性,即細菌曾於以上地方出現,當中污水樣本均呈陰性。團隊據8月15日採樣當日錄得的風向資料,懷疑陽性空氣樣本是由嘉頓山吹至。
類鼻疽感染個案明年或增加
蕭傑恒表示,自2016年以來,深水埗及石硤尾一帶的植被持續減少,至今已有約16.2萬平方米的植被面積消失,有研究指出缺乏植被的泥土,特別鬆散,遇上大雨,原本在泥土深層類鼻疽伯克氏菌便可以由底層游走到表層,將泥土氣溶膠化,再隨強風散開,便有機會造成空氣傳播。
他估計,類鼻疽感染個案明年將增加,並呼籲倘遇上颱風,居所接近山坡的市民,在颱風後數天應把窗户保持關閉,另建議政府加強綠化帶。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