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後遺症】康復後仍呼吸急促、咳嗽、腦霧、失眠、失去味覺等?5方面教你紓緩「長新冠」
一、呼吸急促、困難
感染新冠肺炎後出現呼吸急促是很常見。感到呼吸急促會讓你感到焦慮,反過來又會加重呼吸急促。因此,保持冷靜並學習呼吸法會有所幫助。
提提大家,在耗費體力,例如行樓梯時出現呼吸急促是正常的,但氣促應該休息幾分鐘後,就能緩解到你不再注意的程度。而隨著你逐漸康復或活動量逐漸增加,呼吸急促應該會有所改善。今次分享2個呼吸法:
1. 控制呼吸法
1. 找一個舒適的座位並有充分的支撐
2. 將一隻手放置於胸前,另一隻手放在腹部。
3. 閉眼有助放鬆,你可以閉上雙眼(如感不舒服亦可保持睜眼)並關注你的呼吸。
4. 慢慢地從鼻子吸氣(當無法用鼻子吸氣時可以用口吸氣)然後從口呼出。
5. 當吸氣時,你會感覺到放置在腹部的手起伏比放在胸部的手更大。
6. 嘗試讓呼吸變得緩慢、放鬆而流暢。

2. 節奏呼吸法
當你需要進行較大體力活動或導致你呼吸急促的活動(例如行樓梯或爬斜坡)時,
可採用此呼吸法。提提大家,切勿急躁,可以適當休息。
1. 嘗試將某項活動分解成多個更小的活動,使其完成起來更輕鬆,而不會在完成後感到疲倦或喘不過氣。
2. 在需要費力進行某項活動前,例如行樓梯前,先吸氣。
3.在需要費力進行某項活動時,例如行樓梯時,用力呼氣,
4. 你會發現用鼻吸氣和用嘴呼氣都會有所幫助。

二、咳嗽
新冠肺炎可引起咽喉疼痛、刺激性咳嗽和咽喉部積痰的感覺,需要經常清嗓。患者和康復者更有可能出現聲音微弱、帶喘氣聲或沙啞,尤其是在醫院使用過帶呼吸管的呼吸機後,你可能覺得喉嚨、上呼吸道對周圍環境比患病前更敏感。例如,遇到強烈的氣味,可能會咳嗽、感到喉嚨發緊或呼吸受限。今次分享幾個紓緩方法。
1. 試著用鼻子而不是用口呼吸。
2. 試試「停止咳嗽練習」。一旦覺得有咳嗽的衝動,就閉上嘴,用手摀住嘴(悶住咳嗽);同時做吞嚥動作;屏住呼吸一小會兒。再次開始呼吸時,用鼻子輕柔地吸氣和呼氣。
3. 如果夜間因胃反流而咳嗽,可嘗試側臥或用枕頭支撐自己。
三、嗅覺或味覺下降
不少研究指出,不少新冠患者出現喪失嗅覺或味覺的症狀。根據台灣臺大醫院資料顯示,新冠肺炎患者約有三分之一(36%)出現嗅覺或味覺障礙,這發現與國外報告一致。約有90%的患者會完全恢復,但有約10%的患者可能會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嗅覺或味覺異常或造成嗅覺或味覺異常永久傷害的後遺症。
1. 每天刷牙兩次,確保口腔衛生。
2. 進行嗅覺訓練,包括每天聞檸檬、玫瑰、丁香和桉樹,一天兩次,每次20秒。
3. 試著在食物中添加香草和香料,比如辣椒、檸檬汁和新鮮的香草。但需謹慎使用,因為這可能會加重胃反流。
四、腦霧
在新冠患者康復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思維、認知能力的各種困難,包括記憶力、注
意力、信息處理、計劃和組織方面的問題。這種情況也被稱為「腦霧」。而疲勞通常會加重腦霧,這意味著人越疲勞,就越會感到思考困難。這些問題均會對你的人際關係、日常活動以及復工或返校造成影響。今次分享幾個紓緩方法。
1. 盡量減少干擾:試著在一個無干擾的安靜環境中工作。如果需要的話,可以使用耳塞。
2. 在不太疲倦時完成活動:要完成一項需要思考力的工作時,請把它安排在不太疲時進行。例如,如果你一天下來感到疲倦的話,請選擇在早上完成此項工作。
3. 多休息:如果疲勞感讓問題加重,請縮短工作時間並休息一下。
4. 為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有明確的目標有助於保持動力。確保設定的目標可實現並切合實際。例如,每天只讀五頁書。
5. 制定時間表:制定每日/每星期計劃,這有助於你提前做好活動安排。做好記錄,或將事情分解成可管理的部分,也會有所幫助。
6. 使用鼓勵措施:當實現某個目標時,簡單地獎勵一下自己,比如喝杯茶或咖啡、看看電視或散個步。
7. 使用清單、筆記、日記和日曆作為記憶和日常生活的輔助手段。
8. 腦力鍛煉:可以嘗試新的愛好、拼圖、文字數字遊戲、記憶練習或閱讀來幫助思考。從那些具有一定挑戰性但仍可完成的腦力練習開始,並在能力範圍內增加難度。
五、失眠
進入疫情第二年,擔心染疫、長期的社交疏離、日常生活受到干擾、工作與生活界限模糊以及未來的不確定性等讓不少人失眠。有專家更開始把這種現象稱為「新冠失眠」( coronasomnia 或 Covid-somnia)。今次分享幾個紓緩方法。
1. 保證充足的優質睡眠
2. 有規律的入睡和起床時間;如必要,可使用鬧鐘叫醒
3. 確保你所處的環境沒有讓你分心的事物,例如過強的光線或噪音
4. 嘗試在睡前一小時停止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
5. 減少尼古丁(例如吸煙)、咖啡因和酒精的攝入
6. 嘗試幫助入睡的放鬆技巧
7. 其他放鬆技巧:例如冥想、正念減壓療法、意念或可視化導引、沐浴、芳香療法、太極、瑜伽和音樂等
Text: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