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以翔猝死】聲明指高以翔死因為「心源性猝死」 到底甚麼是心因性猝死?
35歲台灣藝人高以翔11月27日凌晨在大陸錄製綜藝節目《奔跑吧》時突然暈倒,送院後證實不治。有傳媒報道指,高以翔當時心跳停頓3分鐘,做了近10分鐘的心肺復甦(CPR)後成功救回心跳,但送院急救9小時後証實不治。經紀公司發出聲明證實,將陪同高以翔的家人處理後事。
Photo from 網上圖片
據台灣傳媒引述高以翔的好友透露,高以翔星期一(11月25日)出席活動時已患有感冒,但高以翔沒有休息,第二天就飛到寧波錄影節目,從早上8點半一直錄到翌日凌晨1時發生意外,連續工作了17個小時。而節目《追我吧》發出聲明,指高以翔猝逝原因是「心源性猝死」。也就是台灣稱的「心因性猝死」。
Photo from 節目《追我吧》微博
那麼,甚麼是「心因性猝死」呢?根據香港醫學雜誌資料,猝死的定義,是一個人如在出現症狀後1小時內死亡,或在24小時內生存的情况下突然死亡。若猝死源於心臟問題,則屬「心因性猝死」。
心因性猝死是指由於心臟病發作而導致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心源性猝死大約佔猝死病例中的40%至60%,最常見的病因是冠心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佔60%。除此之外,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嚴重心律失常等心臟疾病都是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因性猝死的先兆,主要表現心慌、氣促、胸悶與心絞痛。而猝死的搶救關鍵在於發病的4到5分鐘之內,超過10分鐘就很難救回,患者因經常錯過最佳搶救時機,因此存活率極低。
延伸閱讀:
【高以翔離世】台灣男星高以翔錄影節目時暈倒 心臟停頓送院搶救證實不治
【擊活人心】做CPR或加重病情?把握「黃金搶救時間」增存活率
【心臟健康】哪5類人建議定期檢查?簡介4種較為常見心臟檢查
一般年輕人會心因性猝死,多半是與壓力、過勞、飲食不平衡和喝酒有關,而且也多半有心室早期收縮(VPC)症狀,只是由於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狀況較少,因此難以察覺。
心因性猝死發病與職業有關,例如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企業總經理、演藝圈人員、教師等都是易發病人群。35至60歲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糖尿病以及肥胖、吸煙、尿酸高、體力活動少、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等的人群,均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
心因性猝死亦可能與季節有關。醫學上,夏季和冬季發病較高。前者是由於天氣悶熱,人們出汗增加,血液濃縮,血黏度增高,容易形成血栓、栓塞誘發猝死發作。後者則由於寒冷對機體的刺激,機體的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可使人的肢體血管發生收縮,心率加快,心臟工作負荷量增多易誘發猝死發作。
不少心臟疾病也有年輕化趨勢,大家應了解更多,並提高警覺。香港中文大學醫院日前就曾在facebook分享,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心臟病。中大醫院指,心臟病是廣為大眾所認識的疾病﹐亦明白其急切性﹑不能等及需要立即求診的特性﹐但病人怎樣判斷自己的心口痛是否有心臟病呢?心臟病在西醫方面已有充分的研究和實證﹐更有清晰的治療和評估/預計風險的工具(心臟病風險評估/Framingham Risk Score)。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心臟病?可留意以下三點:
1 - 心口痛的位置
一般人以為心臟位於左胸﹐如左胸痛便是心臟病,但其實心臟病的心口痛經常出現於中間位置﹐除非是心臟在右邊的病人。
2 - 疼痛的形式
心口痛的特質是誘發性及會轉移的。心臟病一般不會在靜態時發病﹐而病人因為心血管被粥樣硬塊阻塞﹐當進行劇烈運動時大量血液會流向心臟﹐但因阻塞未能流入令心臟肌肉缺血而引發突如其來的心口痛。醫生通常會問病人痛的形式﹐例如乸住痛、抽痛﹑壓迫感﹐而嚴重的甚至會感到有如被大石壓著。另一特質是痛會轉移﹐有時會轉移至頸﹑下巴﹑左手﹑甚至左手手臂感麻痺或出現作嘔。但不少病人對轉移有誤解﹐有時左手出現麻痺情況便憂慮是心臟病發。
3 - 其他症狀
心口痛有時會伴隨呼吸急促﹐頭暈﹑大量出冷汗,便更有可能是心肌梗塞。
至於心臟病怎分類?中大醫院資料就指,第一類為穩定型心絞痛﹐是因劇烈運動時血液未能流入心臟引發心口痛,病人得到足夠的休息或食硝酸甘油(俗稱脷底丸)後,情況會得以舒緩。
另一類為不穩定型心絞痛,食脷底丸也不能為病人舒緩痛楚﹐可能是心血管阻塞的情況較嚴重或血管內有粥樣硬化破裂的情況﹐心臟肌肉因缺血而壞死﹐引致嚴重的心肌梗塞。當病人心口痛及大量出汗﹐有機會是不穩定型心絞痛,可能會出現心律不正,嚴重甚至會突然心臟停頓,若不能及時就醫,有可能因失救而死。
預防方法方面,可以先從控制這些對健康造成影響的因素著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 - 飲食三多三少
三多:多吃蔬果和全穀類、多吃深海魚肉、多攝取大豆蛋白質。
三少:少飽和脂肪、少熱量、少鹽。
2 - 多運動
每天30 分鐘的有氧運動,如:游泳、慢跑、快走、騎腳踏車等,可常保心血管健康。
3 - 戒煙
根據統計,戒煙能減少5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戒煙後3年,罹病率就和從未抽煙者相當。
4 - 學習放鬆
壓力會增加腎上腺素的分泌,使血壓升高,也會活化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促使心血管疾病發作,因此平時應學習緩和情緒、以輕鬆的心態面對壓力,並且經常保持開朗的心情。
5 - 定期健康檢查
40 歲以上應每年定期進行健康檢查,隨時監測自己的健康狀況,而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人,至少應每個月追蹤檢查1 次,以了解病情是否控制良好。
6 - 補充充足水分
水分不足會增加血液黏度,提高血管栓塞的機會,因此適時補充足夠的水分也很重要。
每個人身體狀況不一,如有任何疑問,請向專業的醫護人員查詢。
Text: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