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飲食陷阱】日日食魚竟致「砒霜」中毒?6旬漢腎功能衰退、醫生警告:1類魚是元兇

【飲食陷阱】日日食魚竟致「砒霜」中毒?6旬漢腎功能衰退、醫生警告:1類魚是元兇

健康資訊 健康飲食
By Pinky on 19 Sep 2025
Digital Content Writer
A sad soul can be just as lethal as a germ.

多吃魚肉有益健康,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健康常識。然而,台灣一名腎臟科醫生近日分享的一宗案例,卻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一名生活作息極其健康的60多歲男子,其腎功能竟無故衰退,經檢查後,證實為「砷」中毒,而元兇,正正就是他每日食用的魚!

一名生活作息極其健康的60多歲男子,其腎功能竟無故衰退,經檢查後,證實為「砷」中毒,而元兇,正正就是他每日食用的魚!

健康生活,腎功能卻無故衰退?

腎臟科醫生林軒任分享,該名60多歲的男患者,平時不煙不酒、飲食清淡,作息亦非常規律。然而,在一次身體檢查中,卻意外發現其腎功能指數下降 。在排除了各種常見病因後,醫生為他進行了重金屬檢查,結果震驚地發現,其尿液中的「砷」含量,竟超標近6倍 。患者對此結果感到極為困惑,因他自認生活習慣良好,家族亦無腎臟病史 。經醫生詳細問診後,謎底終於解開——原來,熱愛釣魚的他,幾乎每日都會進食自己釣獲的深海魚,正是導致他慢性砷中毒的主因 。

元兇揭秘:食物鏈頂端的「深海魚」

林醫生解釋,砷(Arsenic),俗稱「砒霜」,是天然存在於環境中的一種有毒物質,可透過受污染的地下水、農作物等途徑進入食物鏈 。在海洋生態中,砷會隨著「大魚食細魚」的過程,在生物體內不斷累積,這種現象稱為「生物累積作用」。因此,位處食物鏈頂層的大型深海魚、以及甲殼類和貝類等,便最容易含有較高濃度的砷 。該名患者正是因為長期、單一地每日食用深海魚,最終導致了慢性砷中毒 。

 砷中毒的隱形威脅

林醫生警告,慢性砷中毒的初期,往往沒有即時的明顯症狀,但長期積累,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砷,列為一級致癌物 。長期接觸,可能引發:

  • 腎臟及肝臟損傷
  • 神經系統及皮膚症狀
  • 增加患癌風險(肝癌、肺癌、膀胱癌及皮膚癌等)

慶幸的是,該名患者在停止大量食用深海魚,並接受治療後,其腎功能已逐漸恢復正常水平 。

預防中毒的3大飲食方法

這個案例,為我們帶來了最重要的一個飲食提醒:任何健康的食物,都應適量攝取,切忌長期、單一地大量食用。林醫生建議,要預防砷中毒,應遵循以下原則:

  1. 奉行均衡飲食,分散風險:避免長期只吃某一特定種類的食物,尤其是大型深海魚,應與其他中小型魚類或肉類交替食用。
  2. 多攝取抗氧化蔬果:多進食富含維他命A、C、E的蔬果,有助身體對抗毒素帶來的氧化壓力。
  3. 選擇來源可靠的保健品:若需服用保健品,應選擇具政府認證、來源明確的產品。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