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痕癢不適、異味、豆腐渣影響性生活?  陰道「乳酸」法 重建甜蜜二人世界

痕癢不適、異味、豆腐渣影響性生活? 陰道「乳酸」法 重建甜蜜二人世界

女性健康
By Maggie Cheung on 16 May 2025

與伴侶享受親密時光,本應是充滿愛意和溫馨的時刻。但私密處的異味或「豆腐渣」分泌物是否曾在關鍵時刻讓妳尷尬不已,甚至影響性生活? 這種難以啟齒的困擾,其實是陰道炎的常見徵狀,不但令女性感到沮喪和焦慮,甚至可能因為害怕伴侶察覺而抗拒親密行為,嚴重影響兩人關係。要突破這種狀況,就要及時關注陰道健康!

目錄 + 快速連結

為何會出現異味或豆腐渣分泌物?

我們的陰道內並非無菌狀態,而是存在著一個複雜的「陰道微生態系統」。健康狀態下,主要由好菌「乳酸桿菌」主導。這些好菌透過分解陰道細胞內的醣分,產生關鍵的「乳酸」:它有助維持著陰道健康的弱酸性環境(pH 3.8-4.5),而這個酸性屏障除了能有效抑制許多有害細菌的生長,它自身也具有抗菌能力¹。

一旦這個平衡被打破,乳酸桿菌減少,pH值上升(通常高於4.5),壞菌就可能趁機作亂,導致陰道出現炎症及各種不適。這些由壞菌引發的狀況,常見的包括細菌性陰道炎或念珠菌感染等。它們往往伴隨著獨特的症狀,例如:異味,尤其可能是魚腥味;異常分泌物,其顏色和質地可能改變,例如呈黃、綠、灰色等不同顏色,或呈豆腐渣、芝士狀等質地;或伴隨痕癢和疼痛等不適。

這些徵狀不僅帶來生理上的困擾,更可能造成心理壓力,影響性生活的質素。因此,了解這些常見陰道問題的成因和徵狀,是維護女性健康和重建甜蜜關係的第一步。

經期後及性行為後特別易復發?解開陰道炎復發的迷思 

女性的經血和男性的精液都是偏鹼性,所以在經期後以及發生性行為後,經血和精液均會暫時令陰道的pH值升高 ²,這種鹼性環境會為壞菌創造一個有利的生長條件,讓它們有機會過度生長,打破陰道微生態平衡,進而增加引發陰道感染的風險。

這也是為甚麼有些女士會發現,在經期後或親密行為後,陰道炎的徵狀(即前文提及的異味、分泌物改變或痕癢疼痛等,細菌性陰道炎或念珠菌感染的常見症狀)會特別容易出現或加劇。如果性行為比較頻密,陰道可能沒有足夠時間在每次接觸精液後恢復其健康的酸性環境,就會令問題更易出現²。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對於正在積極計劃生育、嘗試懷孕的夫婦而言,由於他們通常希望精液在陰道內停留更長時間以增加受孕機會,這種做法無疑延長了陰道pH值偏高的時間,因而可能造成相對較高的陰道微生態失衡風險。

如何打破反覆感染的惡性循環?乳酸,是關鍵的第一步!

如何打破反覆感染的惡性循環?乳酸,是關鍵的第一步!

健康的陰道微生態依賴乳酸桿菌產生的乳酸,來維持關鍵的弱酸性環境(pH 3.8-4.5)——這是防禦惡菌的第一道防線¹。

但當陰道的酸性屏障因各種原因被破壞,例如精液、經或使用抗生素,乳酸水平下降令pH值升高,惡菌便趁虛而入。陰道沒有足夠乳酸會容易引致反覆感染,令人身心俱疲。

想這個惡性循環真正「斷尾」就要主動出擊,直接補充乳酸,重建陰道酸性環境。妳需要策略性地使用含乳酸的陰道塞劑產品,尤其在以下情況:

性行為後:幫助中和鹼性精液,快速恢復陰道酸鹼平衡

月經後:鹼性的經血會短暫影響陰道的酸性環境,在經期結束後補充乳酸有助回復弱酸環境

抗生素後: 抗生素可能會殺死部分好菌,補充乳酸有助復原弱酸性環境,重建防禦力

定期使用乳酸保養產品,如乳酸塞劑,不只是預防反覆感染的惡性循環,更是妳給自己和伴侶的一份體貼。無論是日常維護,還是關鍵時刻的修護,乳酸都是妳的私密守護者。讓私密處恢復舒適與健康,妳自然能自信地擁抱每一次親密接觸,享受屬於兩人的甜蜜時光。

參考資料

  1. What is Vaginal Dysbiosis?
  2. Use of probiotic lactobacilli in the treatment of vaginal infections: In vitro and in vivo investigations
  3. Vaginal pH Balance: What it Means & How to Restore It
  4. Reid G.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use of probiotic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urogenital infections. Mol Nutr Food Res. 2008 Feb;52 Suppl 1:S20-3. doi: 10.1002/mnfr.200700056. (Review discussing mechanisms, including pH regulation by lactobacilli)
  5. Depkat C, Grob P, Huber J. Efficacy of intravaginal lactic acid-containing gel in the treatment of bacterial vaginosis. Gynecol Obstet Invest. 22008;65(2):122-6. doi: 10.1159/000110103.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