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胰臟癌 | 確診多為晚期 為何難早察覺?腫瘤科醫生詳解成因、症狀、治療與預防

胰臟癌 | 確診多為晚期 為何難早察覺?腫瘤科醫生詳解成因、症狀、治療與預防

專科醫生 腫瘤科
By KK Hou on 24 Apr 2025

胰臟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器官之一,有提供消化酶及調節血糖、新陳代謝兩大功能。然而,胰臟癌的死亡率高居本地十大致命癌症前列。由於胰臟深藏腹腔,且發病早期缺乏明顯症狀,因此難以偵測,大部分個案確診時已屬晚期。臨床腫瘤科專科戴燕萍醫生將詳細講解胰臟癌的成因、風險因素及相關生活習慣資訊。

胰臟癌 | 成因分析:高風險因素不容忽視

胰臟是消化系統的一個腺體,協助消化食物,將肝臟分泌的膽汁輸送至十二指腸,使胰液與膽汁混合,並輸入膽囊。胰臟癌可分為外分泌腫瘤和內分泌腫瘤,而最常見的胰臟癌類型為胰臟管腺癌。

胰臟癌的確切成因至今仍不明確,但有研究顯示其風險因素包括:

  • 吸煙: 吸煙者罹患胰臟癌的機率較非吸煙者高約2至3倍。
  •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風險較高。
  • 體重超標: 肥胖亦是風險因素之一。
  • 飲食: 長期攝取過量動物脂肪、酒精,以及蔬果攝取不足,均會增加罹患胰臟癌的風險。
  • 化學品: 長期接觸特定化學品,如殺蟲劑、農藥、石油或染料等。
  •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感染者罹患胰臟癌的機率較非感染者高出2倍。
  • 遺傳基因突變: 約10%的胰臟癌個案與遺傳因素相關。

胰臟癌 | 早期2大信號:留意腹痛、黃疸屬潛伏症狀

胰臟位於左上腹部,由於其位置較為隱蔽,早期的胰臟癌一般沒有明顯症狀從而延誤診治。

一旦癌細胞擴散至腫瘤周圍血管,患者便會持續感到腹部及背部疼痛,亦可能出現黃疸(皮膚及眼白變黃)、皮膚瘙癢、大便呈陶土色等較明顯的症狀。

常見症狀包括:

  • 早期或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消化不良等,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腸胃問題。
  • 上腹部或背部持續出現疼痛感。
  • 出現黃疸、皮膚瘙癢、大便呈灰白色。
  • 體重於短時間內顯著下降。
  • 血栓: 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血栓症狀,或會引致呼吸困難或胸痛。
  • 若癌細胞轉移至其他器官,則可能導致相關症狀,例如氣喘、骨痛、腹脹或腹水等。

胰臟癌 | 如何診斷?全面了解血液、影像及內視鏡檢查

若身體出現疑似胰臟癌的病徵,應盡快求醫,接受詳細檢查。醫生會先觀察患者的眼白和皮膚有否泛黃,並以手觸按其腹部,以判斷是否有壓痛感。如有需要,則會安排進行下列檢查:

  • 血液檢驗: 檢查肝腎功能、腫瘤標記物(如CA 19-9)等。
  • 腹部超聲波檢查: 利用聲波成像檢查腹腔器官。
  • 腹部電腦斷層掃描(CT)或磁力共振成像(MRI)檢查: 提供更詳細的影像。
  • 超聲波內視鏡檢查(EUS): 必要時可透過微針穿刺抽取細胞組織進行活體組織檢查(穿刺活檢)。
  • 內視鏡逆行膽胰管造影術(ERCP): 若有阻塞可放置支架以作引流。
  • 正電子電腦斷層掃描(PET/CT): 檢查癌細胞有否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

胰臟癌 | 存活率偏低 為何擴散快、治療情況差?

胰臟癌死亡率偏高,原因在於早期胰臟癌大多沒有病徵,使患者難以早期發現。此外,胰臟癌細胞的擴散速度相當迅速,大多數個案發現時已屆晚期。僅約五分之一的患者於發現時可接受根治性手術切除,且術後復發風險仍然較高。整體而言,胰臟癌的五年存活率僅約5%至20%

胰臟癌 | 手術、化療、免疫治療等綜合方案詳解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年齡、整體健康狀況為其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主要方式包括:

  • 早期患者: 以手術治療為優先,術後再配合輔助性化學治療+/-放射治療
  • 中晚期(局部晚期)患者: 可先接受化學治療,若腫瘤縮小則有機會進行手術切除。
  • 已轉移的患者:
    • 以紓緩性化學治療為主,若情況適合,可考慮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等。
    • 處理症狀:可透過放置支架或進行繞道手術以紓緩膽管或十二指腸阻塞並使用止痛藥物、放射治療或介入性神經阻斷術等方法以達致止痛效果。

復發的症狀視乎復發位置而定。例如,局部復發可引致疼痛;若轉移至腹膜,則可導致腹水(腹腔積液)等。

胰臟癌 | 預防從改善飲食、戒煙、體重管理做起

雖無法完全預防胰臟癌,但遵循以下生活習慣有助降低罹患風險:

  • 健康飲食: 多攝取蔬果,選擇低動物脂肪食物,減少糖分及酒精攝入。
  • 戒煙: 立即戒煙是降低風險的重要一步。
  • 維持健康體重: 透過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將體重控制在健康範圍內。
  • 避免接觸有害化學品: 或於工作需要接觸時,採取適當的安全防護措施。
  • 定期檢查: 若為已知帶有相關遺傳性基因突變者,應與醫生商討並定期進行相關的身體檢查或篩查。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