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道癌 | 進食過熱食物增患癌風險 4大日常習慣累事 專科醫生全面解析症狀及治療關鍵
食道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然而日常生活一些小習慣可能會埋下風險!如何及早發現,盡早治療?了解食道癌成因、存活率、高風險因素、預防及最新治療方法。臨床腫瘤科劉健生醫生將為你拆解食道癌這種「無聲癌」。
食道癌 |為何被稱為「無聲癌症」?
食道癌之所以被稱為「無聲癌」,主要因為其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病徵。患者往往需待出現較明顯的吞嚥困難,求醫檢查後才意識到患病。在全球癌症排行榜中,食道癌位列第六,尤其在亞洲地區更為常見,且男性發病率顯著高於女性。究竟食道癌是否單純由「飲食」所引起?現由臨床腫瘤科專科劉健生醫生,為各位詳細講解更多關於「食道癌」的資訊。
食道癌 | 4大日常習慣增加患病風險
食道癌的形成涉及多個因素。最常見的高風險因素包括:
- 肥胖
- 吸煙
- 長期或大量飲酒
- 慢性胃酸倒流
此外,不良飲食習慣亦密切相關,例如:
- 蔬菜水果攝取不足
- 長期飲用超過65°C的熱飲或熱湯
- 嚼食檳榔
- 長期食用醃製、煙燻食物
其他潛在的危險因素,例如遺傳、環境污染等,亦可能增加患上食道癌的風險。
食道癌 | 初期症狀不明顯 吞嚥功能變化需留神
食道癌的症狀會隨不同階段而有所變化:
- 早期食道癌: 通常沒有症狀,或僅有非常輕微的不適感,例如胸口隱約不適、喉嚨痛、聲音沙啞、或感覺吞嚥不順暢。
- 晚期食道癌: 症狀可能變得明顯,包括體重無故下降(消瘦)、大便變黑(黑便)、甚至嘔血。
一旦懷疑出現任何食道癌相關症狀,應盡快求醫,接受詳細檢查。目前雖然尚無普及的食道癌篩檢工具,但你可透過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號,提高自我警覺性。例如:
- 吞嚥時感覺困難或有異物感
- 胸骨後方或背部感到疼痛
- 感覺食物容易卡在喉嚨或食道
若持續出現以上任何一種症狀,建議盡快求醫檢查。醫生會根據情況,安排合適的檢查及診斷方式,可能包括:
- 食道及胃部造影檢查 (Barium Swallow)
- 食道內窺鏡檢查 (Endoscopy)
- 電腦掃描 (CT Scan)
- 內視鏡超聲波檢驗 (EUS)
- 支氣管內視鏡檢查 (Bronchoscopy)
因此,預防食道癌最有效的方法,仍在於建立並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盡量遠離煙、酒等已知的高風險因素。
食道癌 | 過半數患者出現復發 及早治療成關鍵
食道癌的存活率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主要包括:
- 癌細胞的擴散程度(癌症期數)
- 病人的年齡
- 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
- 採用的治療方法
關鍵在於早期診斷:若能夠及早發現並接受適時治療,存活率便可顯著提高。相反,晚期食道癌的治療難度較高,存活率亦相對較低。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超過一半的食道癌患者於手術後1至2年內,有可能出現復發情況。
食道癌 | 治療方案個人化
現時食道癌的主要治療方法有4種:
- 手術切除: 醫生會根據病人情況(如腫瘤位置、大小、期數)決定切除部分或整條食道,並利用胃或部分腸臟重建消化道。術後病人通常仍能進食固體食物。手術較常用於治療食道中部或下部的癌症。若癌細胞接近咽喉,手術或需連同咽喉、聲帶一併切除。
- 放射治療(電療): 利用高能量射線殺死癌細胞。一般而言,生長在食道上部的腫瘤較適合採用放射治療及化療。
- 化學治療(化療): 使用抗癌藥物殺死癌細胞。
- 免疫治療: 近年新興的治療方式,透過激活病人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
醫生會綜合考慮病人的身體狀況、癌症期數、腫瘤位置等因素,與病人詳細討論,制定最適合的治療計劃。對於食道中下部的腫瘤,手術、放療、化療均屬可考慮的方案。
若癌細胞已經出現遠處擴散、侵入氣管或大動脈,或病人身體狀況非常虛弱,則可能以紓緩性治療為主,目標為減輕病人吞嚥困難等症狀,維持生活質素。
一旦有任何不適,盡快求醫,盡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