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大腸桿菌】會發展成大腸癌?大腸桿菌與大腸癌的關係+4大感染原因+6大預防方法

【大腸桿菌】會發展成大腸癌?大腸桿菌與大腸癌的關係+4大感染原因+6大預防方法

醫學專科 腫瘤科
By Bernice on 18 Mar 2024
Digital Editor

大腸桿菌感染是一種常見的腸道細菌感染,通常由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引起的。這些細菌可以在腸道內引發一系列症狀,如腹痛、嘔吐、發燒、噁心等。然而,更引人關注的是大腸桿菌與大腸癌之間的關係,根據研究表明,某些菌株的長期存在可能與大腸癌的發展有關。因此,了解大腸桿菌感染的原因、症狀,以及與大腸癌關聯對於保護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

大腸桿菌|目錄+快速連結

大腸桿菌是一種在任何溫血動物內常見的細菌,但其中大多數的大腸桿菌菌株為無害。

甚麼是大腸桿菌?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的解釋,大腸桿菌是一種在任何溫血動物內常見的細菌,但其中大多數的大腸桿菌菌株為無害,除了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等一些菌株才可能會引起嚴重的食源性疾病。它主要是通過食用了污染的食物傳播給人類,如生食或未煮熟的肉品、生鮮奶與遭污染的生蔬菜等。

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是指大腸桿菌所產生的毒素可能會成為產志賀毒素,這是因為他們與志賀氏痢疾桿菌所產生的毒素相似,它能引起腹瀉症狀,或更加的嚴重的疾病如出血性結腸炎與溶血尿毒症。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可在7攝氏度至50攝氏度的溫度中生長,最佳生長溫度為37度。想要殺滅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只能通過徹底煮熟食物,讓食物的所有部分都達到70度以上,才能清除乾淨。

引發大腸桿菌的4大感染原因

1. 食物污染: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尤其是生食或還未煮熟的肉類、家禽、海鮮或生鮮蔬菜,均可能含有大腸桿菌。


2 .水源污染:飲用受污染的水源,如來自未處理或不衞生的水源,也是感染的常見途徑。


3. 環境接觸:接觸受污染的表面或物體後未及時洗手,尤其是在處理食物或使用公共廁所後未清洗雙手。


4. 接觸感染:與感染大腸桿菌的人親密接觸,尤其是在環境衞生條件較差或感染者衞生習慣不佳的情況下。

大腸桿菌與大腸癌的關係

根據香港科技大學在2019年的研究指出,人體腸道中的大腸桿菌會釋放一種毒素,而這種毒素會導致細胞周期停滯,甚至死亡。而有相關的科學家發現,大腸桿菌所產生的大腸桿菌素是一種基因毒性化合物,可破壞真核細胞中去氧核醣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從而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然而,由於這種化合物濃度低且狀態不穩定及生物合成的反應路徑過於複雜,因此也難以複製作為研究用處,所以也較難找出它到底是如何導致DNA受損的機制。根據研究的發展,由海洋科學系及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錢培元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則利用了嶄新的合成方法,最終成功的複製了大腸桿菌素基因簇,以及發現能大量培植相關基因的方法。後來經過反覆測試,最終決定「大腸桿菌素-645」是導致DNA雙螺旋結構受損的元凶。
想要預防大腸桿菌感染,可採取以下6項措施。

大腸桿菌6大預防方法

想要預防大腸桿菌感染,可採取以下措施:

1. 注意食品安全:避免生食或未煮熟食物,務必煮熟食物至充分溫度以殺滅細菌。


2. 飲用安全水源:飲用經過淨化處理的水源,避免飲用來自未處理或不衞生的水源。


3. 保持個人衞生:勤洗手雙,尤其是在接觸食物、使用廁所後和接觸公共場所後,使用肥皂洗手。


4. 食品衞生處理:在食物製備的過程中,避免交叉污染,使用分開的切菜板和器具處理生肉和生鮮蔬菜。


5. 避免與感染者接觸:盡量避免與已經確診感染大腸桿菌的患者密切接觸,尤其是在感染者出現症狀時。


6. 患者個人注意:患者應避免在公共泳池遊泳、與人共浴或烹煮食物予他人食用。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網上圖片
Source:香港科技大學、世界衛生組織(WHO)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