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診斷】浸大研發新磁力共振掃描顯影劑 助阿茲海默症早期診斷及恆常普查
Photo from 浸會大學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佔所有認知障礙症個案約六成至七成,特徵之一是腦內異常地積聚「β-澱粉樣蛋白」。
浸大研究團隊利用一種常用作磁力共振掃描顯影劑的化學物質、含有金屬「釓」的納米顆粒,在其表面塗上經特別設計,能附帶一種獨特的熒光花青素染料的矽塗層。這種花青素染料是一種無毒的有機化合物,可用於顯示「β-澱粉樣蛋白」的影像和數量。
團隊進行了一項小鼠實驗,顯示經改造的納米顆粒可與「β-澱粉樣蛋白」結合、增強磁力共振信號(即電磁波),並配合磁力共振掃描,分辨出小鼠腦內「β-澱粉樣蛋白」積聚的大小和數量。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帶領的研究的浸大化學系教授黃文成教授和李紅榮教授指,我們的發明在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和恆常普查方面有很大潛力。它亦可協助監察病情的發展,以及評估潛在藥物的療效。除提供更佳的臨床護理,亦可紓緩公共醫療的負擔。
Photo from 浸大
阿茲海默症了解更多
阿茲海默症佔所有認知障礙症病例的50%至75%。此症成因未明,並未有根治方法。而患者會出現記憶力衰退、用較長時間完成慣常工作、說話失去重點及重複說話等,當 病情持續惡化到末期時,患者可能長期臥床,需要特別的護理。
Text: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Source:浸大、香港認知障礙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