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病徵】經常腹瀉、便秘?排便習慣有改變?4點反映你須及早接受大腸癌篩查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愈早識別出大腸癌的病徵,往後的治癒機會便會愈高,不妨留意以下四點,檢視自己有沒有及早接受大腸癌篩查的需要:
1/ 家族中曾有人患大腸癌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指,估計有三分之二的大腸癌患者都有家族病史,尤其是直系親屬,即父母、兄弟姐妹、孩子。如果直系親屬在45歲之前已被診斷出患有大腸癌,或者家中有多位患有大腸癌的直系親屬,自己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便會較高。
此外,如果你的家人有「腺狀瘜肉」(一種可演變成癌症的瘜肉),自己都會有較大風險患上大腸癌。一般「腺狀瘜肉」都分為三類,代表三種可轉化成癌症的風險,包括:
– 管狀腺瘤:惡化機會最低
– 管狀海藻狀腺瘤:惡化機會屬中等
– 海藻狀腺瘤:常見於直腸,惡化機會最高
而本港衛生署亦建議,如果身邊有多於一位直系親屬確診患有大腸癌(不論確診時的歲數),就應該從40歲開始按患上大腸癌最年輕親屬的確診年齡計算早10年起(但不早於12歲),每5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2/ 帶有遺傳性腸病
某些遺傳基因突變都會大大增加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最常見的「連氏綜合症」(Lynch Syndrome)或稱「遺傳性(非瘜肉)結腸癌綜合症」,就是由少數基因的變異而引起,並會增加患多種類型癌症(包括大腸癌)的風險,而根據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的數據,大約3%至5%的大腸癌病例都是由「連氏綜合症」而引起。
另外,「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同樣都是大腸癌的罕見基因變異,美國癌症協會指只有大約1%的大腸癌是由「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所引起,然而紐約胃腸病學家兼研究科學家Dr. Chin Hur表示,如果患有「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患上大腸癌的風險幾乎是100%。雖然「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屬罕見遺傳病,但大多數被診斷患有這種疾病的人都需要在早期進行預防性手術,切除結腸並避免演變成大腸癌。
而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帶有「連氏綜合症」基因突變的人士,患上大腸癌的一生累積風險估計高達50%至80%。至於帶有「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基因突變的人士,患上大腸癌的一生累積風險則約高達70%至100%。
3/ 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病」
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包括「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病」的人士,患上大腸癌的風險亦會增加,有可能需要接受早期大腸癌篩查。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嚴重的自身免疫疾病,能夠導致結腸的慢性炎症。長期的炎症會導致細胞損傷及細胞更新,從而增加患癌風險。2019年發表在《世界胃腸病學雜誌》(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定期篩查有助提高具有患上大腸癌風險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的生存機率,每個人需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及危險因素,每隔一至五年進行一次大腸癌篩查。
4/ 排便習慣或大便有明顯變化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排便習慣有改變,例如突然出現腹瀉及便秘,或便秘與腹瀉交替;有「裡急後重」的感覺,意思即排便後仍有便意,但只有一些黏液或少量糞便;大便帶血或有黏液;大便呈幼條狀;腹部容易不適,會出現絞痛或腹脹情況就有可能需要接受大腸癌篩查。
然而,排便習慣都有可能是因為飲食習慣、精神壓力等問題而受到影響,因此如果大便有明顯變化亦並不一定代表患上大腸癌,因此必須向專業醫生請教或進行大腸檢驗。
Text: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Source:衛生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