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脊柱側彎】港大VBT新技術完成脊柱側彎手術 9歲童術後一個月活動自如

【脊柱側彎】港大VBT新技術完成脊柱側彎手術 9歲童術後一個月活動自如

健康資訊 醫療科技
By Giann on 10 Jun 2019
Deputy Managing Editor

全港10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約有3.5%受到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AIS)影響。傳統治療方式包括使用外部支架或侵入性融合手術,前者需要時間長,後者則易留下較大手術創口。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領導的外科團隊,最近成功完成香港和中國內地首宗通過VBT(Vertebral Body Tethering)技術進行的非融合脊柱側彎手術。

Li Ka Shing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Photo from Li Ka Shing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進行是次手術的病人是9歲、趙太的兒子。趙太在2014年發現兒子在寫字時坐得有點歪,經檢查後發現他有脊柱側彎,側彎達到28度。在醫生建議下,配戴了兩年支架,但矯正效果仍然欠佳,趙太兒子在2018年時側彎角度更達45度。醫生認為,趙太的兒子適合做VBT技術進行的非融合脊柱側彎手術。今年2月進行手術過後,趙太兒子的在深切治療部觀察了兩日,精神狀態十分好。手術後一個月,兒子康復進度良好,恢復正常活動,行動也沒有受到限制,亦很快可以上學,暫時未有任何不良影響。

港大醫學院解釋,這種新型微創手術技術是在胸壁上開出如鎖孔般大小的切口進行,並利用脊柱的剩餘生長,逐漸矯正患者的脊柱彎曲。其主要優點是可以保持脊柱的活動能力,無需使用外部支架或侵入性融合手術。這項新技術有助脊柱側彎兒童更快康復,不用留下大面積的手術傷口,並且能保持脊柱的活動功能。

shutterstock_746489815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AIS)的脊柱會呈現C形或S形,屬於三維畸形。全港10至18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中,約有3.5%人士受此病症影響,其中又以女孩和處於青春期者的發病率更高。未經治療的脊柱側彎,會導致側彎惡化、背痛、心肺功能下降、軀幹失衡等問題,亦會影響外觀及心理發展。傳統上,嚴重的脊柱側彎,是需要通過手術治療:在患者背部切下很長的傷口、剖開肌肉以進行植入治療棒和螺絲釘的融合手術。即使手術成功,也會使脊柱變得僵硬,並限制患者進行某些活動。

手術過程涉及五個鎖孔切口,並透過胸腔鏡(專用相機進入胸腔)清晰地觀察脊柱。剖開脊柱後,在X光射線引導下,從脊柱側面在每節脊椎水平處放入鈦螺絲釘,然後使用非剛性帶VBT連接螺絲釘。該繫鏈可以限制脊柱凸側的生長,同時又讓脊柱在凹側的一方生長;隨著脊柱的生長,脊柱的彎度得以逐漸矯正。

shutterstock_1407150974

這項手術適用於受中度(40至60度)脊柱側彎影響及正在發育的兒童。過去8年間,該新式手術主要在北美和歐洲的指定醫療機構進行,取得良好效果。港大醫學院是首個在本港引入這項手術的機構,也是大中華區唯一一家完成這項手術的機構。此項新型手術利用患者自身的生長過程,讓脊柱側彎隨著時間生長而逐漸得以矯正。患者無需接受開放性手術,並且避免脊柱因為長期融合而可能導致僵硬、以及相鄰脊椎退化的問題。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系主任張文智教授表示:「這項新手術開展了脊柱側彎手術治療的新時代。兒童可以正常活動,不再受支架帶來的心理負擔或長期融合手術的影響。」

此項手術由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張文智教授領導,及關日康醫生,以及外科學系(小兒外科)黃格元醫生進行。張文智教授是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系主任、講座教授及何馮月燕基金教授(脊柱外科);關日康醫生是脊柱外科專科臨床助理教授;黃格元醫生是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和小兒外科分部主任,在兒科胸腔鏡手術擁有豐富經驗。

Text: UrbanLife Editorial
Photos: UrbanLife Editorial,  Li Ka Shing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ource: Li Ka Shing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